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日,密支那的夜晚被电台滴滴答答的声响点缀得格外忙碌。
林文澜在指挥部内来回踱步,手中紧握着刚刚收到的两份情报——一份来自重庆军统局,另一份则来自美军驻缅司令部。
这些情报共同勾勒出日本帝国这台战争机器正在出的刺耳摩擦声。
"
军座,情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
周志宏将译电文铺在作战桌上,"
日军兵源质量正在急剧下滑。
"
日军困境的确认
情报显示,截至1943年秋,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总兵力已达百万之巨,但其精锐老兵在连续六年的战争中损耗严重。
来自前线的可靠情报证实,日军新征士兵的年龄已降至十六岁,而征召上限却提高到四十五岁。
"
看看这个,"
林文澜指着美军提供的数据,"
日军在太平洋岛屿的守军中,甚至出现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士兵。
他们的训练时间也从战前的一年缩短到不足三个月。
"
陈明远补充道:"
我们最近捕获的日军俘虏中,有三人只有十七岁。
他们承认只接受了八周的基础训练就被送上前线。
"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日军战斗力的彻底崩溃。
董振邦指着情报分析报告说:"
日军单兵素质虽然下降,但其军事传统和作战纪律仍在。
特别是那些幸存的老兵,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
"
资源匮乏的危机
更令人振奋的是经济方面的情报。
日本国内的资源状况已经恶化到极点。
"
成人每日粮食配给量降至3oo克,而且还是大麦、高粱和玉米的混合物。
"
周志宏念着报告,"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曼德勒战役后期现日军士兵经常在战场上搜寻食物。
"
物资短缺不仅限于粮食。
石油、橡胶、钢铁等战略物资的储备都已见底。
日军被迫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给海军和航空兵,陆军装备的更新与维护严重滞后。
"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与我们交手的日军部队缺乏坦克支援,"
孙明分析道,"
他们的燃油连训练都难以保证,更别说作战了。
"
各战场的连锁反应
林文澜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参谋们已经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注出各战场的态势。
"
不仅仅是缅甸,"
林文澜的指挥棒在地图上移动,"
在太平洋,美军正在实施跳岛战术;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北非战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已溃败。
"
一个个消息令人振奋:
·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重创日军
·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意大利已于九月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
法西斯势力正在全球范围内节节败退。
"
林文澜总结道,"
日本虽然还在负隅顽抗,但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
情报分析会议
十一月十五日,第十一集团军召开了高级军官情报分析会议。
美军顾问布朗上校带来了盟军司令部的整体评估。
"
日本国内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