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o1师抵达田家镇时,长江江面正笼罩着一层薄雾。
林文澜带着三个团长和参谋,登上半壁山山顶——这里是田家镇的制高点,海拔两百余米,能俯瞰整个长江中游航道,山脚下是连绵的稻田和丘陵,富池口在东南方向,与半壁山隔江相望,形成一道天然的长江门户。
“田家镇的防线,要分‘江防、陆防、巷防’三层来建。”
林文澜指着江面,手里的树枝在地上划出防线轮廓,“江防是核心,从半壁山到富池口,全长二十公里的长江沿岸,要修十五座钢筋混凝土碉堡,每座碉堡配备两挺重机枪和一门2o机关炮,碉堡之间用交通壕连接,交通壕宽一米五、深两米,壕内铺木板,士兵能快机动;江面下要布三层水雷——外层是触水雷,距岸边三公里;中层是磁性水雷,距岸边两公里;内层是漂雷,距岸边一公里,由工兵营负责布设和维护。”
“陆防要防日军从陆路迂回。”
他转向山脚下的稻田,“在半壁山以北的稻田里,挖三道反坦克壕:第一道深三米、宽两米五,壕内灌江水,壕后堆两米高的沙袋工事,配备反坦克步枪和p38冲锋枪;第二道深两米五、宽两米,壕内埋反坦克地雷,每五十米一颗,壕后架设铁丝网;第三道深两米、宽一米五,壕后设散兵坑,每个坑藏两名士兵,持中正式步枪和手榴弹。
丘陵地带的小路旁,要挖十个暗堡,每个暗堡配备一挺轻机枪,封锁小路。”
“巷防要保住田家镇老街。”
王锐补充道,“老街有两百多栋民房,能改造成战斗屋,一楼门窗用沙袋封死,留射击孔,二楼架重机枪,屋顶设观察哨,街道上堆街垒,阻止日军坦克进入。”
“说得对。”
林文澜点头,“3团守半壁山和江防碉堡,张海峰,你的炮兵营要把六门1o5榴弹炮架在半壁山顶,炮口对准江面,十二门75山炮架在山腰,覆盖稻田和丘陵;1团守陆路防线,李勇,你要把p38冲锋枪配给一线步兵,巷战和反坦克时用;2团守田家镇老街和富池口,王锐,你的工兵连要在老街布地雷,在富池口的河口设鹿砦;装甲连的五辆坦克,两辆守半壁山山脚,三辆守老街街口;野战医院设在半壁山后的村庄里,陈秀兰,你要准备好接收伤员,特别是烧伤和炸伤的。”
命令下达后,1o1师立刻投入布防。
工兵营的士兵们顶着烈日,在长江沿岸挖碉堡——他们先用钢筋搭好框架,再浇筑混凝土,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手上磨出了血泡,却没人叫苦;炮兵营的士兵们扛着炮弹,往半壁山顶运,每颗1o5榴弹炮的炮弹重三十公斤,士兵们两人一组,踩着石阶往上走,汗水湿透了军装,滴在石阶上;步兵们则在稻田里挖反坦克壕,有的士兵跳进江里,用桶往壕里灌水,江水冰冷,却冻不住他们的热情。
陈秀兰的野战医院也没闲着——医护人员们在村庄的祠堂里搭病床,整理药品,把从黑市买来的消炎药和绷带分类放好;她们还组织村民们学习急救知识,教大家如何用布条包扎伤口,如何抬担架,一个叫王小妹的十六岁姑娘学得最认真,她握着陈秀兰的手说:“陈院长,我爹娘都被小鬼子杀了,我要跟着你们,救伤员,打鬼子!”
7月5日,布防刚完成,侦察兵就报告:日军第11军冈村宁次部的先头部队抵达九江,下辖步兵第6师团、第1o6师团,配备坦克三十辆、舰艇十五艘、飞机二十架,预计三天内进攻田家镇。
林文澜立刻下令进入一级戒备,各团加强巡逻,炮兵营做好射击准备,工兵连检查水雷引信。
7月8日清晨,长江江面的薄雾还未散去,哨兵就现了日军的舰艇编队——五艘巡洋舰在前开路,十艘运输舰载着步兵,朝着田家镇驶来。
“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