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向中苏边境增兵。
"
具体位置?"
"
主要在满洲里和绥芬河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调动的是精锐的机械化部队。
"
林文澜站在巨幅东北地图前,久久沉思。
突然,他指着牡丹江方向:"
这里,他们有没有动作?"
"
暂时没有现。
"
"
那就从这里突破。
"
林文澜目光炯炯,"
通知各部,举行夏季大演习,重点检验机动作战能力。
"
这次演习规模空前。
六个整编师分成红蓝两军,在松花江流域展开激烈对抗。
林文澜亲自担任裁判长,对每个战术细节都严格评判。
演习中最亮眼的是新组建的快反应部队。
这支部队全部装备轮式车辆,在复杂地形中展现出惊人的机动性。
在一次突袭行动中,他们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百公里的奔袭。
"
这就是我们要的方向。
"
林文澜在总结会上说,"
东北地域辽阔,必须做到快部署、快打击。
"
然而,演习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特别是后勤保障,远远跟不上机动作战的需求。
"
司令,这是我们的软肋。
"
后勤部长无奈地说,"
现有的运输能力,最多只能支持一个师进行长途机动。
"
"
那就改革后勤体系。
"
林文澜果断决定,"
组建专门的运输部队,建立野战补给点。
必要时,可以征用民用车辆。
"
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不少争议。
特别是在征用民用车辆问题上,很多官员表示反对。
"
司令,这样会扰民啊。
"
"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
林文澜态度坚决,"
况且我们会按市价支付费用,不会让百姓吃亏。
"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明智。
在随后的一次边境冲突中,改革后的后勤体系挥了关键作用。
六月二十五日,绥芬河方向传来急报:苏军一支巡逻队越界,与我军生对峙。
林文澜立即下令快反应部队前往处置。
在后勤保障下,这支部队仅用八小时就抵达五百公里外的事地点。
带队的是年轻师长陈明仁。
见到苏军时,他不卑不亢地说:
"
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请贵军立即退出。
"
苏军指挥官显然没料到中国军队来得这么快,一时不知所措。
在随后谈判中,陈明仁展现出过人的胆识,既坚持原则,又给对方留有余地。
最终,苏军同意撤出争议地区。
"
这个陈明仁是个人才。
"
林文澜在战报上批示,"
破格晋升为军长。
"
整军期间,林文澜也没有忽视民生建设。
他亲自督导修复了多条公路,重建了被战火摧毁的学校医院。
最让他欣慰的是,哈尔滨兵工厂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还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
司令,这是兵工厂这个月的生产报表。
"
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