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园中景致尚可,正好歇歇脚。”
萧绰谢过落座,目光扫过亭中众人,见她们神色友善,并无敌意,心中的拘谨又淡了几分。观音女与延寿女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目光好奇地打量着亭外的景致,偶尔与几位宗室女眷的目光相遇,也会腼腆地颔首致意。
“妹妹瞧着,这后花园的景致如何?”符太后端起桌上的茶盏,递给萧绰,“这是今年新采的雨前龙井,妹妹尝尝。”
萧绰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润的瓷壁,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浅啜一口,甘醇爽口,回味无穷。她放下茶盏,笑道:“景致清雅,茶香醇厚,多谢太后款待。臣妾一路走来,见宫中往来从容,想来今日朝堂诸事已毕?”
符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妹妹心思细腻。今日召集群臣,主要便是为了接待妹妹一行,商议结盟之事。虽未最终拟定盟约,但大体方向已然定下,余下的便是细则商讨,有几位大臣留下与韩大人对接,倒也无需陛下与我多费心思。”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其实大周自先帝登基以来,便一直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朝堂之上向来不尚繁文缛节,能简则简,只为让百官能专心理政,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柴宗训接口道:“萧后有所不知,朕与太后素来不喜铺张,也不愿让宫中琐事烦扰朝堂。如今中原安定,民生渐富,这便是最大的政绩。至于那些虚耗民力的繁文缛节,能免则免。”
萧绰心中暗赞,这般务实的治国之道,难怪大周能在短短数年之内便国泰民安。她想起蓟南城这些年的治理,亦是效仿中原的休养生息之策,才得以让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更添了几分认同感:“陛下与太后英明。百姓所求,不过是安宁富足,朝堂清明,无需那些表面功夫。臣妾在蓟南城时,也常对属下说,为政者,当以民心为重,其余皆是末节。”
“妹妹所言极是。”符太后握着萧绰的手,眼中满是欣赏,“我听闻妹妹在蓟南城推行汉辽通婚,减税减负,各族百姓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实在难得。想来妹妹在治理之道上,定有不少心得。”
提及蓟南城的治理,萧绰眼中泛起光彩,语气也愈发恳切:“臣妾不过是顺势而为。蓟南城各族杂居,若不能一视同仁,难免生出嫌隙。汉人有汉人的习俗,契丹人有契丹人的传统,渤海、奚族亦各有其规,臣妾所能做的,便是尊重各族习俗,消除偏见,让大家明白,无论出身何种族群,皆是为了生存与安宁,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她顿了顿,想起那些在蓟南城出生的混血孩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通婚便是最好的法子。汉家女子温婉贤淑,契丹女子爽朗率真,结为连理之后,两家便成了亲人,往日的隔阂自然烟消云散。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说着同样的话,吃着同样的饭,哪里还会记得族群的差异?”
亭中几位宗室女眷闻言,纷纷点头称赞。一位身着粉色宫装的妇人笑道:“萧后娘娘说得真好。我家中有位侄女,便嫁了一位契丹商人,如今夫妻和睦,日子过得十分红火。那契丹姑爷为人豪爽,对岳家更是孝顺,半点没有传闻中契丹人的凶悍。”
“是啊,”另一位妇人接口道,“往日总听人说契丹人茹毛饮血,凶残暴戾,如今听萧后娘娘一说,再想想身边见过的契丹人,才知都是传言误人。各族百姓,皆是父母生养,心性本无不同,不过是环境所致罢了。”
萧绰闻言,心中甚是欣慰:“夫人所言极是。耶律璟的暴政,让世人对契丹族多有误解,臣妾此次前来,不仅是为了结盟伐辽,也是想让中原百姓知道,契丹族中,亦有渴望安宁、崇尚仁爱的人。只要消除偏见,各族便能和睦共处。”
符太后叹了口气:“可惜世人往往被成见所困,想要消除误解,并非易事。不过妹妹放心,大周定会鼎力支持你。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