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如此,各族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天下方能长治久安——这便是辽国之‘生’,是国泰民安、各族和睦之生。”
这番话一出,殿中顿时炸开了锅。有大臣当即反对:“萧后此言差矣!辽国与我大周世代为敌,如今正是一举灭之的良机,岂能放虎归山?若让契丹族退回草原,日后卷土重来,岂不是养虎为患?”
“是啊!”另一位武将附和道,“打打杀杀这么多年,牺牲了多少将士性命,如今不乘胜追击,反而要和谈拆分,实在难以服众!”
萧绰没有反驳,只是静静等待百官议论稍歇,才缓缓开口:“各位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各位大人可曾想过,征战多年,大周将士难道不累吗?中原百姓难道不想安宁吗?项羽当年何等勇猛,破釜沉舟,百战百胜,可最终为何兵败乌江?只因他只懂打杀,不懂人心。”
她目光转向符太后与柴宗训,一字一句道:“臣妾曾听过一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治国理政,与江湖处世,实则同理。打打杀杀只能逞一时之快,却不能长久立足。耶律璟之所以众叛亲离,便是因为他漠视人情,滥杀无辜;而大周之所以国泰民安,正是因为太后与陛下体恤民心,懂得人情世故。”
“当年臣妾南逃,走投无路之际,是大周伸出援手,送来粮草军械,派来御医药材。”萧绰的声音带着一丝动容,“符太后的手书,臣妾至今珍藏,‘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份雪中送炭的人情,臣妾从未敢忘。如今臣妾提出这般构想,既是为了辽国百姓,也是为了报答大周的知遇之恩。”
她提及旧事,符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当年见萧后一介女流,却能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庇护孤女与旧部,便知你非寻常之人。那份恩情,本是大周对正义的坚守,无需挂怀。”
“太后仁德,臣妾铭感五内。”萧绰深深一揖,“如今,臣妾愿以蓟南城三万精锐为质,与大周签订盟约,永不侵犯。燕云十六州即刻归还,臣妾愿亲赴燕云,安抚百姓,助大周顺利接管。契丹族退回草原后,愿年年朝贡,与大周永结秦晋之好。这一切,皆以人情为基,以诚信为凭。”
韩德让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陛下,萧后所言句句肺腑。蓟南城多年推行汉辽通婚、减税休养生息之策,早已深得民心。若能按此构想行事,不仅能避免战火蔓延,更能让大周不费吹灰之力收回燕云十六州,赢得天下各族百姓的拥戴。此乃一举多得之事,还望太后与陛下三思。”
殿中百官渐渐安静下来,萧绰的提议虽大胆,却处处透着人情世故的智慧。收回燕云十六州是大周多年的夙愿,无需血战便能达成,何乐而不为?放过各族百姓,更能彰显大周的仁政,赢得民心,这比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有价值。
符太后与柴宗训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眼中都有了决断。符太后缓缓开口:“萧后所言,确实深谋远虑。大周所求,从来不是杀伐,而是安宁。你提出的辽国‘生’之构想,既符合民心,也契合大周的国策。只是,盟约之事,非同小可,需得细细商议,拟定细则,确保各方权益不受损害。”
柴宗训接口道:“萧后放心,朕与太后定会以诚相待。今日先为你设宴洗尘,明日再召集群臣,与你共商盟约细节。朕相信,只要我们以真心换真心,以诚意换诚意,定能达成共识,为天下苍生谋得太平。”
萧绰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她深深一拜:“谢太后,谢陛下!臣妾愿以性命担保,定会遵守盟约,不负大周的信任,不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殿中百官见状,也纷纷附和,称赞太后与陛下的英明,也认同萧绰的深明大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萧绰身上,淡紫色的宫装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的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