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明,那个沉默寡言的石匠,正蹲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把卷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那些细密的裂缝间距。
他的身影,在冬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显得有些佝偻,却又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
两人没有交谈,他们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
林婉贞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目光却不经意地落在了吴志明那只握着卷尺的左手上。
他的小指,赫然缺了一截!
那断口,带着一种经年累月的沧桑感,像是一道无声的伤疤。
她心里猛地一颤,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脑海。
她突然就明白了,那些“泪痕文字”,不是什么简单的“异常水渍”!
那是吴志明,这个老石匠,当年为了刻错碑文,被罚自削小指后,以他那残缺的指尖,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独特运力轨迹,控刀雕刻出来的。
那是他血肉和灵魂的融入,是他的指纹,是他对那些“无碑者”最深沉的敬意!
林婉贞的心脏仿佛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疼得发颤,却又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她不动声色地从口袋里摸出录音笔,对着吴志明,假装随意地采访道:“老师傅,这墙上的水印,您看,像不像人在哭啊?”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没多久,一段剪辑过的视频,带着林婉贞那个犀利得让人心头一紧的标题——《石头会流泪吗》,被上传到了网上。
短短二十四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两百万!
评论区里更是炸开了锅,无数网友像是被点燃了心中的火焰,自发地接龙补全那些模糊不清的姓名,一笔一划,仿佛在为那些被遗忘的灵魂,重新立碑。
王雅婷,这段日子,就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
纪检组那边的内部预警,像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可能落下——有人举报她擅自拷贝会议录音。
这事儿,搁在平时,她少不得要好好解释一番,但这次,她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她不仅没辩解,反而以一种惊人的冷静,主动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基层历史情绪疏导机制的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报告里,附带着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过去一个月,涉及“祖辈名誉恢复”的信访件同比上升了47%,而更让人深思的是,其中68%的诉求者,年龄竟然都在35岁以下。
“他们不是要翻旧账,”她在报告的备注栏里,用笔力遒劲的字迹写道,“他们是怕自己将来也会被忘记。”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插进那些高高在上,企图抹杀历史的人心里。
报告的末页,她还小心翼翼地夹着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黄素芬那佝偻的身影,正弓着腰,用一块旧抹布,轻轻地擦拭着路灯杆上的手写纸条。
照片的背面,也是她亲笔手书的一行字,字体娟秀,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道:
“我们扫地的人,也记得谁该立碑。”
这句话,像一声低沉的叹息,又像一声无声的呐喊,在整个肃穆的会议室里,静静地回荡着。
王雅婷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嘴角勾勒出一抹淡淡的弧度。
她知道,这城市深藏的记忆,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谁也无法阻挡它的重见天日。
她轻声,对着空气,又像是对着谁,说了一句:
“有些事,一旦被人看见……”深夜的市档案馆,那股子沉甸甸的,带着霉味儿和旧纸张气息的空气,仿佛能把声音都吸进去。
值班的李师傅,一个半辈子都跟这些泛黄的档案打交道的老实人,正打着哈欠准备关机回家。
他妈的,这台老掉牙的缩微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