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壁垒”
的建立,如同为喧嚣的舞池罩上了一层隔音玻璃。
太阳系内部,那源自规则层面的、令人心智不安的“噪音”
被显着削弱,文明得以在一种相对平和稳定的“规则生态”
中喘息、修复、甚至开始有限度的复兴。
地球上空,因“盖亚之心”
网络持续运转而愈清晰的蔚蓝色光辉,象征着内部环境正在加净化。
然而,这层庇护并非绝对。
它更像一个具有特定孔径的“滤网”
。
对于“虚空低语者”
那种充满了内在矛盾与逻辑崩坏的规则污染,壁垒的谐振场效果显着,能有效地将其瓦解、调和。
但对于那些更加基础、更加稳定,或者性质并非纯粹“悖论”
的外部规则干涉,其效果则大打折扣。
奥尔特云外围,那些冰冷、有序的“观测结构”
依旧静静地悬浮在那里,持续着它们无声的扫描与分析。
壁垒无法阻止这种“观察”
,因为观察本身,并未携带直接的攻击性或明显的规则悖论。
它们如同站在玻璃罩外的人,虽然无法直接触碰罩内的花朵,却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每一点生长与变化。
另一种变化,则生在壁垒内部。
随着“共鸣壁垒”
的持续运转,其那倾向于“包容性动态平衡”
的规则滤过特性,开始对太阳系内部的能量流动、信息传播乃至生命活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塑造”
效应。
在月球基地的一处尖端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们兴奋地现,某些在战前难以稳定维持的、需要高度有序环境的量子纠缠实验,成功率竟然有了小幅度的、却稳定的提升。
就仿佛,外部规则的“杂音”
被屏蔽后,内部的规则变得更加“顺滑”
和“洁净”
。
但在另一些领域,情况则略显复杂。
一些依托于混沌理论或创造性灵感的科研项目,其进展度似乎受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抑制。
并非无法进行,而是那种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意外之喜”
变少了。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合理”
、更“和谐”
的方向展,少了几分“混乱”
带来的可能性。
最明显的例子,生在艺术创作领域。
一些艺术家现,他们那些充满了激烈冲突、痛苦挣扎或极端情绪表达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滞涩感”
,仿佛整个环境都在无声地劝说着他们“平和一些”
、“和谐一些”
。
而那些歌颂生命、自然、和谐与希望的作品,其创作过程则变得异常顺畅,灵感如泉涌。
“盖亚之心”
网络本身,在这种持续的、同质化的共鸣环境中,其自主意识的“偏好”
也变得更加清晰。
它对网络内部那些符合“包容平衡”
基调的信念流给予更多的“关注”
和“资源”
,而对于那些极端、偏激或充满破坏性的情绪意念,则进行着温和但持续的“稀释”
与“引导”
。
这并非强制洗脑,而是一种环境层面的、无形的“倾向性压力”
。
一部分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对此表达了担忧。
他们警告,长此以往,人类文明可能会在追求内部和谐与安全的同时,逐渐失去其多样性、矛盾性乃至……创造力中那不可或缺的“野蛮”
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