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初入画坛
**
时间:明朝中期,一个春日
地点:苏州沈周家的庭院
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
【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苏州沈周家的庭院,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庭院中,石桌石凳摆放整齐,周围环绕着几株高大的柳树,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
沈周(微笑着,亲切地招呼):“文老弟、唐老弟,你们可算来了,快请坐!”
文徵明(拱手行礼,温文尔雅):“沈兄,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唐寅(大踏步走进来,折扇一甩,潇洒不羁):“哈哈,沈兄,今日这好天气,又有美酒,可真是快哉!”
【这时,一个年轻人有些拘谨地站在庭院门口,他衣着朴素,但眼神中透着对绘画的炽热。】
仇英(微微低头,有些紧张):“请问,这里是沈周家吗?我…… 我叫仇英,听闻沈先生画技高超,特来请教。”
沈周(起身,热情地迎上去):“快进来,快进来!早就听闻你在绘画上很有天赋,今日一见,果然是后生可畏啊!”
唐寅(好奇地打量着仇英):“哦?你就是那个漆工出身,却痴迷绘画的仇英?来,让我看看你的本事!”
【仇英有些不好意思地拿出自己的画作,众人围拢过来,仔细观看。】
文徵明(点头称赞):“虽笔法稍显稚嫩,但气韵独特,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沈周(微笑着,鼓励道):“绘画之道,在于用心感悟,大胆尝试。你既有这份热爱,今后便常来,大家一起切磋。”
仇英(激动地,眼中闪烁着光芒):“多谢沈先生,多谢各位!我定当努力。”
【众人围坐在石桌旁,一边饮酒,一边谈论着绘画。唐寅妙语连珠,引得众人阵阵欢笑;文徵明则不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沈周频频点头。仇英静静地听着,不时提问,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唐寅(挥舞着折扇,兴致勃勃):“我觉得绘画就该随心所欲,像我,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何必拘泥于形式!”
文徵明(轻抿一口酒,缓缓说道):“唐老弟所言虽有道理,但绘画也需遵循一定的法度,方能传承与创新。”
沈周(笑着看向两人):“你们说得都对,绘画既要有自由的灵魂,也要有扎实的根基。仇英,你怎么看?”
仇英(思索片刻,认真地回答):“我出身工匠,以前只懂得按照规矩做事。但如今听了各位的话,才明白绘画原来如此广阔,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
【众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渐晚。仇英起身告辞,怀揣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
沈周(看着仇英离去的背影,对文徵明和唐寅说):“这孩子,将来必能在画坛崭露头角,我们吴门画派,又添一员猛将啊!”
文徵明(点头赞同):“是啊,有我们共同努力,吴门画派定能发扬光大。”
唐寅(自信满满地大笑):“那是自然,等着瞧吧,我们吴门画派定会名震天下!”
第二幕:成长的烦恼
时间:数月后
地点:唐寅家中、沈周书房
人物:唐寅、沈周
【唐寅家中,书房内摆满了各种书画作品,唐寅正坐在桌前,随意地画着画,脸上带着一丝得意。】
唐寅(自言自语):“我这画技,近来可是进步飞速,再画下去,恐怕沈先生都要自叹不如了。”
【这时,唐寅的好友来访,看到他的画作。】
好友(赞叹道):“唐兄,你这画如今真是越发精湛了,这意境、这笔法,堪称一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