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奇人相聚
时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暮春清晨,晨雾未散,桃花带着露水缀满枝头
地点:苏州桃花庵后院画室,窗前栽着三株老桃,案上摊着半幅《桃花图》,砚台里墨汁尚有余温,墙角竹筐堆着新采的朱砂、石青等颜料
画面:唐寅身着月白长衫,赤足踩在蒲团上,右手握狼毫笔悬在宣纸上方,左手指节轻叩案沿。他眉峰微蹙,目光落在窗外初绽的桃花上,忽然手腕一转,笔尖蘸墨的动作带着流云般的洒脱,在纸上晕开一片淡粉花瓣。此时院门外传来木屐踏青石板的声响,五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陆续走进来 —— 络腮胡的铁匠阿牛、扎着布巾的篾匠老周、挑着药箱的郎中老李、握着木匠刨子的小吴,还有背着货郎担的阿福。众人见唐寅作画,都屏住呼吸凑到案前,阿牛粗糙的手掌不小心碰倒了砚台旁的水滴,慌忙用袖口去擦,却被唐寅抬手拦住。画纸上的桃花已有七八分模样,花瓣边缘用淡墨勾勒,花心点着赭石色,仿佛风一吹就能落下粉来。
对话:
老周(指着画纸,声音发颤):“唐先生这笔‘飞白描’,把桃花的软劲儿全画出来了!我上次在苏州府衙见的画,跟这比就是木头刻的!”
唐寅(放下笔,接过阿福递来的热茶,指尖沾着墨渍):“诸位都是手艺人,懂的‘巧劲儿’与作画本是同源。今日请大家来,不是让你们看我画,是想教你们用笔墨把各自眼里的活计画出来 —— 阿牛你打铁时的火星,老周编竹篮的纹路,都是好景致。”
小吴(挠着头,指节蹭过木匠围裙上的木屑):“可我们连毛笔都握不稳,哪能画您说的‘景致’?”
唐寅(笑着拎起一支兼毫笔塞到他手里):“我初学画时,把父亲酒肆的酒坛画成了歪脖子葫芦,不也照样练过来?今日先教你们‘握笔如握刨子’,慢慢来。”
第二幕:困境初现
时间:巳时,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桃枝影子,画室里弥漫着墨汁与松烟混合的气味
地点:桃花庵画室,案上摆满了裁好的宣纸,每人面前放着一套笔墨,墙角铜炉里燃着驱虫的艾草
画面:阿牛握着笔的手像握铁锤般紧绷,纸上落下一道粗黑的墨痕,他越急越糟,最后把纸揉成了团;老周想画竹篮,可竹篾的线条歪歪扭扭,活像被虫蛀过的枝条;老李对着砚台发呆,手里的笔半天没落下,额角渗出了汗;小吴试着画刨子,可刨刀画成了月牙形,自己看了都脸红;阿福偷偷把画坏的纸藏到桌下,眼神躲闪着不敢看旁人。唐寅站在一旁,看着众人垂头丧气的模样,指尖轻轻敲了敲案上的《芥子园画谱》。
对话:
阿牛(把笔往桌上一摔,粗声粗气):“这破笔比铁锤难使百倍!画出来的东西连我家娃都不如!”
老周(扯了扯布巾,声音低落):“我编竹篮时闭着眼都能成,可一拿笔,手就不听使唤了……”
老李(推了推鼻梁上的旧木簪,叹了口气):“唐先生,我们这些粗人,怕是真不是画画的料。”
小吴(攥着揉皱的画纸,眼圈发红):“我连自己吃饭的家伙都画不像,还学什么画啊……”
唐寅(弯腰捡起阿牛扔在地上的笔,轻轻捋顺笔毛):“你们当初学手艺时,阿牛你练打铁没被烫伤过?老周你编竹篮没折断过竹篾?画画和打铁、编竹篮一样,先得接受‘画坏’,才能画出好东西。”
第三幕:伯虎授艺
时间:午时过后,阳光柔和了些,微风带着桃花香吹进画室
地点:桃花庵前院花园,园里种着桃树、翠竹,还有一汪小池,池边摆着几块青石,唐寅让人把笔墨纸砚搬到了池边
画面:唐寅领着众人走到桃树下,指着枝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