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初入太医院
**
时间:明朝,嘉靖年间
地点:太医院
【幕启,太医院内,古色古香,药香弥漫。年轻的杨济时,身着青色儒袍,手持医书,神情专注地四处打量。】
杨济时:(轻声自语)此处便是太医院了,今日终得踏入,定要一展所学。
【这时,一位老医官缓缓走来,见杨济时,面带微笑。】
老医官:(操着略带南京口音的明朝官话)你便是新来的杨济时吧?看着倒是精神。
杨济时:(连忙行礼)正是晚辈,初来太医院,还望前辈多多关照,多多指教。
老医官:(摆摆手)关照谈不上,太医院里,凭的是真本事。你既出身世医之家,又自幼习儒,想来医术和学问都不会差。
杨济时:前辈过奖了。晚辈虽自幼学医,可深知医道无穷,还需不断钻研。我家世代行医,祖父也曾在太医院供职,留下许多医书,我从小研读,对针灸之术尤为喜爱。只是如今医术日新月异,诸多病症变化多端,还望能在太医院,与各位前辈相互切磋,增长见识。
老医官:(点头赞许)难得你有这份谦逊好学之心。太医院里,人才济济,各有所长。你既擅长针灸,日后可多与针灸科的同仁交流。这太医院,乃是为皇室、王公大臣诊治疾病之所,责任重大,丝毫马虎不得。
杨济时:(神情严肃,拱手道)晚辈明白,定当尽心尽力,不负使命。只是初来乍到,对太医院的规矩和事务还不甚了解,还请前辈为晚辈解惑。
老医官:(捋了捋胡须)这太医院,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针灸、眼、口齿等十三科 ,各科都有专门的医官负责。平日里,除了为皇室治病,还会奉命为大臣、外国君长诊治,有时也会去军营、监狱等地诊病。你先随我去熟悉熟悉环境,认识一下各科的医官。
【两人边走边聊,路过一间屋子,里面传来讨论声。】
医官甲:(高声说道)昨日那病人,我看是气血亏虚,当用补气血之药。
医官乙:(反驳道)我却觉得是肝郁气滞,应先疏肝理气。
【杨济时忍不住驻足倾听,面露思索之色。】
老医官:(笑着解释)太医院里,时常会有这样的学术争论,大家各抒己见,只为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你也可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杨济时:(眼中放光)如此甚好,晚辈正想多听听前辈们的高见,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我看来,那病人之症,看似气血亏虚,实则肝郁乘脾,气血生化无源,故而治疗之时,疏肝理气与补气血当兼而用之,或许能事半功倍。
老医官:(惊讶地看着杨济时)年纪轻轻,却有这般见解,不简单啊!日后定有一番作为。走,我带你去见几位针灸科的前辈,他们的针法可是一绝 ,你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两人继续前行,杨济时满怀期待,准备开启在太医院的医学生涯。】
第二幕:古怪病症现
时间:同日
地点:太医院诊疗室
【太医院内,一阵嘈杂声传来。几个医官神色慌张地抬着担架,上面躺着一个面色苍白、身体抽搐的病人。】
医官甲:(焦急地大喊)快,快找太医来,这病人情况危急!
【其他太医纷纷围拢过来,查看病人情况,却都面露难色,摇头叹息。】
医官乙:(皱着眉头)这病症甚是古怪,我从未见过,脉象紊乱,气息微弱,实在棘手。
医官丙:(附和道)是啊,我看这病怕是不好治,弄不好还会惹上麻烦。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时,杨济时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杨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