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崔明远叹了口气,界面稳定性还是不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没有人感到沮丧。
崔博士,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王磊激动地说,这可是从0到1的突破!性能不稳定我们可以慢慢优化,但能量密度的数据是实实在在的!
李晶的团队也给出了积极的分析:根据我们的模型,性能衰减主要来自电极材料的相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材料改性来解决。
林烨走进实验室,来到那个银灰色的电池原型前。他轻轻抚摸着还带着余温的外壳,眼中满是感慨。
知道吗,他对在场的所有人说,很多年后,当固态氢电池像今天的锂电池一样普及时,人们会记得,第一块原型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他转向崔明远:给它起个名字吧,老崔。
崔明远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就叫它星火一号吧。象征着我们星火科技,也寓意着这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好!星火一号!众人齐声赞同。
虽然这个原型机还远未达到实用标准——体积笨重、循环寿命短、性能不稳定,但它证明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是可行的。三倍于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这个数字本身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当晚,研究院破例举行了一场庆祝会。在庆祝会上,林烨举杯说道:
今天,我们证明了固态氢电池不是天方夜谭!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最难的从0到1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敬每一位为此付出心血的同仁!
在欢声笑语中,崔明远却悄悄离席,回到了实验室。他站在星火一号前,陷入了沉思。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把实验室的原型变成可以量产的商品,他们还需要攻克更多的技术难关。
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林烨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
在想接下来的路。崔明远轻声道,界面稳定性、循环寿命、成本控制、安全性能...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但我们至少有了攻坚的方向,不是吗?林烨微笑道,还记得三个月前吗?那时候我们连一片合格的薄膜都做不出来。
崔明远也笑了:是啊,进步确实很大。
两人并肩站在实验台前,注视着那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原型。在它的银灰色外壳下,蕴藏着足以颠覆整个能源行业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