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地下二层的特殊实验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比起楼上合成实验室的,这里安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在房间中央的防爆工作台上,躺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银灰色方块。它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笨重,外壳是临时加工的金属材质,上面布满了各种传感器接口。但就是这个小东西,让在场十几位顶尖专家屏息凝神。
开始最终封装。崔明远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他已经连续三十六小时没有合眼了。
王磊戴着特制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片固态电解质薄膜放入电池壳体中。他的动作极其轻柔,仿佛在安置一个新生儿。在他身旁,两位工程师正在仔细检查每一根导线,确保连接万无一失。
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将实验室的突破性材料组装成完整的电池原型。过去的三个月里,团队解决了无数个难题: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优化、多层薄膜的堆叠工艺、特殊封装材料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数十次失败。
氢源罐压力正常。
固态电解质层检测完毕,无破损。
密封圈安装到位。
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烨和陈薇站在观察区,透过防爆玻璃紧张地注视着里面的每一个动作。吴坤也来了,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汉子此刻却紧握着拳头,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最后一道封装工序,崔明远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准备注入氢源。
实验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机械声,特殊的注氢设备缓缓对接在电池原型的进气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是最关键的步骤,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注氢开始...压力稳定...注氢完成!
立即进行气密性检测!
漫长的十分钟等待后,检测仪器的绿灯亮起。
气密性达标!无泄漏!
实验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但很快又安静下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连接测试系统。崔明远命令道。
工程师们将密密麻麻的导线连接到电池原型的接口上。在房间一侧的监控墙上,数十个参数开始跳动:电压、电流、温度、内阻...
初始电压3.2伏,正常!
内阻...天啊,比预期低了20%!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但崔明远的脸色却越来越凝重。他知道,最关键的测试还在后面。
开始能量密度测试。
测试仪器开始运转,电池原型被接入一个特制的充放电系统中。监控屏幕上的曲线开始波动,所有人都紧盯着那条代表能量输出的红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嗡鸣声。突然,测试工程师猛地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
初步测算...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650瓦时!
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在实验室里炸开!
多少?吴坤第一个跳起来,你再说一遍!
每公斤650瓦时!是现在顶级锂电池的三倍!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保持冷静了。观察区里,林烨紧紧抓住陈薇的手,两人眼中都闪烁着泪光。实验室里,研究员们相拥而泣,有人甚至激动地跪在了地上。
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王磊扶着工作台,泪水模糊了双眼。为了这一刻,他们经历了太多次失败,度过了太多不眠之夜。
崔明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保持冷静:继续测试,我要看循环稳定性。
然而,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接下来的循环测试中,问题开始显现:电池的电压输出不稳定,在第三次循环时出现了明显的性能衰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