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象电子精心播撒的恐惧种子,在有心人持续不断的浇灌下,开始在某些土壤中生根芽,并悄然蔓延。
最初只是网络角落里的几篇耸人文章,但随着一批看似立场中立、实则收受了“咨询费”
的“行业观察家”
和“数据安全顾问”
在各类视频节目、播客和专栏中煞有介事地“深度分析”
,一种针对脑环设备,尤其是星火脑环的疑虑情绪,开始如同水面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
“你的每一个闪念,都可能被记录并分析。”
“企业高管使用脑环进行战略思考,商业机密如何保障?”
“脑波信号是唯一的生物标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经过包装的、听起来更具“专业性”
的论调,比直白的谣言更具迷惑性。
它们精准地击中了部分高净值用户、商务人士以及对隐私极度敏感群体的神经。
恐慌的情绪开始实质化。
一些保守的行业联盟和公共知识分子率先声,呼吁对脑环这类“直接介入人类神经活动”
的设备进行“最严格的监管审查”
,甚至提议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商业机密的领域“暂停使用”
。
虽然尚未形成主流政策,但这种声音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星火科技,这艘刚刚驶过寰宇风暴的巨轮,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来自水下的暗流。
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前线——客户服务中心。
原本繁忙但有序的客服热线,突然被潮水般的咨询电话所淹没。
“请问你们真的会记录我的想法吗?”
“我的脑波数据存储在哪里?会不会被卖给第三方?”
“我是律师,我在使用脑环梳理案件思路时,内容是否绝对保密?”
客服代表们训练有素,依据准备好的标准话术,耐心地解释数据本地加密处理原则、隐私政策条款以及用户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
但面对用户语气中那份真实的焦虑和不安,重复的解释有时也显得苍白。
客服主管的眉头越皱越紧,每日汇报中的“数据安全类咨询”
指标曲线陡然飙升。
与此同时,官方论坛和各大应用商店的评论区内,也出现了大量质疑和担忧的帖子。
虽然不乏忠实用户站出来反驳和解释,但那种弥漫的疑虑氛围,确实影响了一部分潜在购买者的决策。
市场部总监林曼拿着最新的销售数据快报和舆情分析报告,步履匆匆地走进了林烨的办公室。
陈薇也在。
“林总,陈总,”
林曼的语气保持着一贯的干练,但眼神透露出事态的严峻,“舆情进一步酵,负面讨论量在过去24小时又增加了4o。
更重要的是,市场反馈开始显现,北美和欧洲部分区域的线上订单增长率出现了明显放缓,个别渠道甚至出现了小幅度的环比下滑。
咨询退款的客户数量也有所增加。”
她将报告递给林烨:“目前看,影响还在可控范围内,但如果这种信任危机持续下去,会对我们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拓展造成实质性阻碍。”
林烨快翻阅着报告,上面的数字和曲线清晰地勾勒出那股无形压力正在施加的影响。
陈薇则更关注舆情分析中那些被刻意引导的“专家言论”
。
“他们很聪明,避开了我们最强的产品质量,攻击我们暂时无法向普通用户直观自证的数据安全领域。”
陈薇冷静地分析,“这是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至少在大众认知层面是这样。”
林烨放下报告,脸上依旧看不出太多的波澜,只是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