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
。
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
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
此后,地方上的“秋试”
(秋闱)和京师的“春试”
(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75]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
和“乡贡”
。
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
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
。
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
[3]
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
唐朝各地方也设有官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
[74]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
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
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
,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
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
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第一名称为状元。
[75]
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75]
月灯阁打球宴,新科进士们在月灯阁聚会打马球,他们跨马执杖,驰骋击拂,风驰电逝,四面看棚栉比,观者如山,“因之大呼笑,久面方止”
,“击拂既罢,痛饮于佛阁之上。”
可见唐朝文士的气质风采,以及当时那种开明的社会习尚。
[75]
委派官职由吏部负责,因此科举及第者还要接收吏部铨试,俗称“关试”
。
吏部铨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都隶属吏部,候派官职。
急于得官者,可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
、“书判拔萃”
两种考试,简称“宏词”
、“拔萃”
,合格者立即授官。
柳宗元、白居易就是进士及第后,分别又应宏词、拔萃及格而授官的。
[75]
开明,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
,举进士而得高官。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
[30]
改革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
[34-37]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