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顶层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外,朝阳刚漫过城市天际线,我指尖在平板的季度财报上滑动,越洋视频会议里总部cfo的声音还萦绕在耳边:“中国区营收增要再提五个点,得靠国际团队多力。”
这话让我心里隐隐紧——最近总听说员工对“国际团队”
有情绪,只是没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汪董,这是各部门上周加班统计,还有研部季度创新奖的申报材料。”
秘书小张轻手轻脚走进来,将文件夹放在我手边。
我伸手去接时,眼角余光正好扫到斜下方的玻璃咖啡间:三个身影凑在角落,财务部的林薇正把马克杯往台面上重重一放,动作里的火气隔着几层楼板都能感觉到。
“小张,去看看咖啡间那边在聊什么,别让他们现。”
我按下内线电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夹边缘。
皮特的创新奖申报我上周粗看过,他主导的算法优化确实能提升产品效率,但评审意见写得含糊,只提“国际视野”
,没说具体贡献——当时就该让研部补全细则,现在果然出了问题。
十分钟后,小张脸色凝重地回来:“汪董,林薇他们在说皮特入职三个月拿奖,奖金够她干半年,还说皮特报了迪士尼门票当‘文化调研’。
行政部张姐还传,外籍员工住房补贴是咱们本土员工的三倍,上次去欧洲的培训名额,五个全给了老外,李姐连申请表都没摸着。”
“三倍补贴?”
我猛地翻开薪酬体系文件,去年修订时明明规定,外籍补贴要包含海外社保差额和家属安置费,折算下来实际比本土员工高不到两成,怎么就传成“三倍不扣税”
?我指着文件里的条款问:“让刘敏现在把所有外籍员工的薪酬构成明细送过来,尤其是皮特的奖金核算依据,半小时内必须到我桌上。”
话音刚落,保洁部王经理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颤:“汪董,李阿姨说员工在议论高管餐厅,说外籍员工能点战斧牛排,咱们本土员工只能吃商务套餐,连水果都不一样……”
“备车,去高管餐厅。”
我抓起椅背上的西装外套,电梯里快翻出员工反馈群——平时几百条消息里一半是工作交流,现在却被“汪氏崇洋媚外”
的字眼刷屏。
有人截了三年前我在海外布会的言视频,把“引入国际人才优化团队结构”
剪成“本土员工是垫脚石”
。
我深吸一口气,拨通刘敏的电话:“半小时后开管理层紧急会议,主题是薪酬公平性和流言应对,让所有部门负责人都到齐。”
车往餐厅开的路上,我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心里很清楚:员工抱怨的不是“外籍员工拿得多”
,是“凭什么拿得多”
“为什么不说明白”
。
要是早把薪酬明细公开,把补贴用途讲清楚,也不会有这些误会。
周三下午的跨国项目复盘会,我原本打算在后排旁听,刚走到会议室门口,就听见陈默的怒吼:“凭什么让我们加班?汤姆团队天天准时五点下班!”
声音撞在墙壁上,带着压抑许久的火气。
我放慢脚步,透过门缝看见汤姆正摊着双手,一脸“理所当然”
:“外籍员工加班成本高,你们熟悉本地市场,多承担些是合理的。”
刘敏站在旁边,脸色白,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合理?”
我推门走进会议室,全场瞬间安静下来,陈默的拳头还攥着,汤姆的手僵在半空。
我走到会议桌主位坐下,目光落在汤姆身上:“汤姆,你说加班成本高,那你能告诉我,你的薪酬结构里,加班费率是按什么标准核算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