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没想法,是我们没教他们‘怎么把想法落地’。”
“说得太对了!”
我放下笔,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语气愈坚定,“林浩的愚蠢,在于他只有‘抱怨’,没有‘解决方案’;他的坏,在于把自己的懒惰包装成‘反抗’,还撺掇其他新人‘别听老员工的’。
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搭‘合理诉求通道’,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地方声;二是划清‘合理诉求’和‘无理取闹’的线,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赵磊立刻掏出笔记录,抬头问:“汪董,您是想调整入职培训?比如加个‘职场价值观’模块?”
我摇摇头:“不止。
要建‘导师+轮岗’双轨制——每个新人配两个导师,一个教业务,一个教‘职场规矩’,比如怎么跟同事协作、怎么提建设性意见;前三个月让他们去销售、研、客服轮岗,亲眼看看老员工怎么解决客户投诉、怎么赶项目进度,让他们知道‘职场清流’不是靠嘴说,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汪董,我有个顾虑。”
销售部王主管举手,他眉头皱着,“要是新人轮岗时还像林浩那样,拒绝干活、挑三拣四,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迁就吧?”
我笑了笑——这个问题我早想过,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草拟的表格:“这是‘新人行为准则评分表’,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三个维度,每个维度2o分,每周由业务导师和轮岗部门主管一起打分。
连续两周低于6o分,就暂停轮岗,去‘职业素养强化班’——请心理咨询师和资深高管讲课,教他们怎么调整心态、怎么跟团队配合;要是强化班后还没改善,就按公司规定办,不能让少数人影响整个团队。”
张姐突然眼睛一亮,连忙说:“汪董,我还有个建议!
我们部门去年入职的小陈,刚来时也觉得‘老员工做事太死板’,但他没抱怨,花了半个月研究客户数据,提出‘按客户消费能力分类管理’的方案,现在他负责的客户复购率提升了2o,成了部门骨干。
不如让这样的年轻人去给新人分享,比我们老员工讲大道理管用多了——年轻人跟年轻人,更容易聊到一块儿去。”
我立刻拍板:“这个主意好!
赵磊,下次新员工培训,就请小陈和市场部的小吴来做分享,主题叫‘如何做真正的职场建设者’。
另外,把林浩的案例改编成情景剧,隐去姓名,让新人看完讨论‘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数据错误?怎么跟主管提意见?’——让他们自己想明白,比我们教一百遍都有用。”
赵磊点点头,又补充道:“汪董,我们还可以跟本地高校合作,在应届生实习时就开‘职业素养课’,教他们怎么写周报、怎么跟同事沟通,提前帮他们适应职场。”
我满意地看着他——这正是我想的“源头治理”
:“没错,要把‘职业素养培养’前置,从实习阶段就帮他们校准认知。
我们不仅要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帮年轻人‘高质量就业’——这才是汪氏集团该有的担当。”
会议快结束时,我拿起修改后的培训方案,逐字逐句确认:“入职培训‘职场价值观’模块,课时从2小时延到8小时;双导师必须通过‘职业素养培训师’认证,不合格的不能带新人;新人每周要交‘工作反思报告’,重点写‘从老员工身上学到什么’‘有什么改进建议’;每月的新人座谈会,我亲自参加——我要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能让中间环节出偏差。”
我放下方案,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他们都是汪氏集团的骨干,也是年轻人的“引路人”
。
我语气郑重:“各位,培养新人就像种树苗,浇水施肥(专业能力)很重要,修枝剪叶(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