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汪氏集团的珠宝设计也因此受到了更多关注,不少国际品牌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达成合作。
第二天清晨,巴黎的阳光透过卡鲁塞尔展厅的落地窗,为展台镀上一层温柔的金光。
我站在后台,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敦煌飞天”
系列的三件核心作品摆上展台——中心位是“飞天揽月”
项链,两侧分别是“飘带承露”
手镯与“莲心坠露”
耳坠。
司马青川站在我身边,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着项链上的花丝细节:“昨天连夜用新型镶嵌材料加固了飘带连接处,就算展台灯光长时间照射,也不会出现金属疲劳的问题。”
我点点头,指尖轻轻拂过“飞天揽月”
项链的吊坠——那是一位身姿曼妙的飞天神女,神女的衣袂由oo3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采用华国非遗花丝镶嵌中的“堆垒”
技法,层层叠叠的金丝勾勒出衣袂飘动的层次感,每一根金丝都要经过“掐、填、攒、焊”
四道工序,光是这部分,汪氏集团的老匠人就耗费了整整三个月。
神女手中托着的“月亮”
,是一颗12克拉的鸽血红宝石,宝石周围镶嵌着细小的蓝宝石,模拟夜空中的星辰,而宝石下方垂落的三枚翡翠坠子,则是用缅甸老坑玻璃种翡翠雕琢而成,形似敦煌壁画中常见的“飞天散花”
,每一枚翡翠都经过手工打磨,边缘圆润如露珠。
“汪女士,轮到您上台展示了。”
大赛工作人员的提醒声传来,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米白色旗袍——旗袍领口绣着与“敦煌飞天”
系列相呼应的飘带纹样,是汪氏集团的绣娘用苏绣技法手工绣制的,与展台中的珠宝形成巧妙呼应。
走上展台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敦煌飞天”
系列作品上。
我走到展台旁,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沉稳:“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今天带来的‘敦煌飞天’系列,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32o窟的《飞天》壁画。
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画中的飞天神女身姿轻盈,衣袂飘飘,展现了华国古代工匠对‘美’与‘自由’的极致追求。
而我希望通过珠宝设计,让这份跨越千年的美感,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
说着,我拿起“飘带承露”
手镯,对着展台的聚光灯展示:“大家可以看到,这对手镯的飘带部分,采用了华国传统的‘累丝’技法,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有12o根金丝交织。
更特别的是,我在飘带的末端加入了‘活扣’设计——这些看似固定的飘带,其实可以随着佩戴者的动作轻轻摆动,就像壁画中的飞天神女在随风起舞。”
台下传来一阵惊叹声,一位来自法国的评委忍不住举手提问:“汪女士,我注意到手镯上的翡翠坠子颜色深浅不一,这是特意设计的吗?还是选材时的巧合?”
我微笑着回答:“这是特意设计的。
敦煌壁画经历了千年的风沙侵蚀,颜色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自然的深浅变化,这正是它的独特魅力。
我在选择翡翠时,特意挑选了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色系,模拟壁画的‘时光痕迹’。
而且,每一枚翡翠坠子的形状都不相同——有的像花瓣,有的像露珠,有的像祥云,这对应着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散下的不同宝物,寓意‘万物有灵,各美其美’。”
评委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另一位来自日本的评委接着问道:“汪女士,您刚才提到花丝镶嵌是华国的非遗技艺,在制作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比如如何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珠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