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配合的家庭发放补助。既然钱没用到正途,不如把资金转移到配合度高、真正愿意送孩子上学的家庭,这样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让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行!” 人力资源总监李敏立刻反驳,她的情绪有些激动,“张总,你没去过那些山区,不知道女孩不上学的后果有多严重!我去年去昭通调研时,见过一个 14 岁的女孩,因为没上学,被父母以 3 万元彩礼许给了邻村五十多岁的老光棍。如果我们暂停补助,这些女孩连最后一点上学的希望都没了,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她们推向更深的火坑!我们不能因为家长的错,惩罚这些无辜的孩子。”
“那派专人驻点监督呢?” 董事陈昊皱着眉提议,“我们可以在每个助学点安排两名员工,定期检查孩子的上学情况,一旦发现资金挪用,就立刻收回补助。这样既能监督资金使用,也能确保孩子真的在上学。”
“这个方案我之前也考虑过,但可行性太低。” 运营总监周凯摇了摇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测算表,“昭通助学点覆盖 15 个乡镇、89 个行政村,很多村子连水泥路都没有,交通极其不便。每个点派两人,至少需要 180 名员工,一年的人力成本就要 300 多万元,还不算交通、住宿等费用,成本太高了。而且,家长要是跟我们玩‘猫捉老鼠’,白天让孩子去学校应付检查,晚上把孩子接回家干活、做家务,我们的员工根本监督不过来,最后还是治标不治本。”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每个人都在低头思考,有的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有的则盯着大屏幕上女孩的照片出神。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始终落在屏幕上那个女孩渴望知识的眼睛上 —— 她的眼睛里没有抱怨,只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突然意识到,大家的提议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没抓住核心问题。
我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重重地写下 “观念重塑” 和 “资金监管” 两个关键词:“大家的提议都考虑到了资金效率、孩子安全和执行成本,但都忽略了一个核心 —— 我们之前的助学模式,错把‘给钱’当成了‘扶贫’,以为只要把钱发给家长,孩子就能上学。可我们忘了,扶贫的核心是‘扶人’,是改变人的观念、提升人的能力。这些家长重男轻女,本质上是觉得‘女孩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干活、嫁人能给家里带来实际利益’,所以要解决问题,必须从‘改变观念’和‘阻断资金挪用’两方面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我指着 “资金监管” 四个字,继续说道:“首先,资金挪用的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之前我们把现金直接发给家长,缺乏后续跟踪,这就给了他们挪用的机会。我建议彻底改变发放方式,把‘现金补助’改成‘实物 + 定向支付’。具体来说,学费、书本费直接转给学校,由学校出具缴费凭证;孩子的文具、校服等学习用品,由我们统一采购,直接送到孩子手上;至于生活费,我们给每个孩子办理专属的银行卡,按月将生活费打进去,而且必须由孩子本人凭学生证和身份证支取,家长不能代领。这样一来,资金就只能用在孩子身上,从源头阻断挪用的可能。”
“可孩子年纪小,会不会被家长逼着交出银行卡和密码?” 张启明立刻提出疑问,他对资金安全的顾虑一向很细致。
“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到了,所以需要和学校、银行深度合作。”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可以和当地信用社签订协议,约定孩子支取生活费时,必须有学校老师陪同,老师要先确认孩子近期正常上学、没有缺课,才能在支取单上签字,银行才会放款。如果老师发现孩子连续三天没上学,要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和教育局,我们立刻暂停支付生活费,直到查明原因。同时,我们给每个受助女孩发一个智能手环,内置定位和考勤功能,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