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向洋一家在奥运赛场欢呼呐喊,当林卫东在控制中心为航天员的每一步屏息凝神,当林雪和徐航在技术后台保障着信号的畅通,在西北基地那片相对封闭的世界里,还有一个人,以一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情的方式,参与并回应着这双重的国家荣耀。她,就是赵庆兰。
作为基地子弟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赵庆兰没有机会亲临奥运现场感受那份山呼海啸的激情,也无法像丈夫林卫东那样,直接投身于那激动人心的航天任务核心。她的舞台,是那间熟悉的、洒满阳光的教室;她的观众,是一群对世界充满好奇、正在成长中的基地孩子们。然而,她深知,自己肩头承载着另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将这些天发生的、足以载入民族史册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滋养这些幼苗的精神食粮,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纯净的心田。
神舟七号出舱成功的第二天,奥运赛事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赵庆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她向学校领导请示后,决定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组织一次名为“学习奥运精神,致敬航天英雄”的特殊主题班会。
为了准备好这次班会,她花费了大量心血。那个晚上,在林卫东依旧忙于任务后工作的同时,赵庆兰在台灯下,仔细地翻阅报纸,查看网络新闻,搜集整理关于奥运健儿和神舟七号任务的报道、图片和视频资料。她认真做着笔记,思考着如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去讲述那些关于拼搏、关于梦想、关于奉献的故事。
班会那天下午,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在孩子们充满期待的小脸上。教室的黑板上,是赵庆兰亲手绘制的板报:左边是奥运五环和奔跑的运动员剪影,右边是蓝色的地球和身着“飞天”舱外服的航天员形象,中间用醒目的美术字写着班会的主题。
“同学们,”赵庆兰站在讲台前,脸上带着温和而庄重的笑容,“最近这些天,我们国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知道!奥运会!”孩子们异口同声,争先恐后地喊着。
“还有神舟七号!航天员飞到太空外面去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激动地补充道,用手比划着出舱的动作。
“对!”赵庆兰赞许地点点头,打开了多媒体设备,屏幕上开始播放她精心剪辑过的影像片段。有奥运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登上领奖台、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激动瞬间;也有神舟七号发射时壮观的场面,以及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舞五星红旗那历史性的一刻。
当画面播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被那宏大的场面和震撼的画面深深吸引。
“同学们,你们看,”赵庆兰适时地引导着,“奥运赛场上的哥哥姐姐们,为了赢得荣誉,为国争光,他们每天要进行非常艰苦的训练,流很多汗,甚至受伤,但他们从不放弃。这种坚持到底、勇于拼搏的精神,就是‘奥运精神’。”
她接着切换到航天员的画面:“再看看我们的航天英雄。他们要飞到我们想象不到的太空去,那里没有空气,非常寒冷,还有危险。他们需要掌握非常非常难的知识,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训练,要拥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冷静。他们走出飞船的那一刻,心里装着的是我们整个国家,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向太空探索的坚定步伐。这种勇敢无畏、科学求实、为国奉献的精神,就是‘航天精神’。”
她没有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讲述了几个具体的小故事:一个体操运动员如何克服伤病坚持训练;一个航天员在地面模拟失重环境下,一个动作要重复练习成百上千次……这些故事,让孩子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荣耀背后的汗水与艰辛。
“老师,”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怯生生地问,“我爸爸说,航天员叔叔的衣服(舱外服)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