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花漫山河,同心无疆”八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像是在宣告着“同心”信念的无限力量。
“这面‘同心旗’,是我们传承社的所有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共同绣制的。”阿依古丽的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声音带着几分激动,“我们每到一处,就会邀请当地的人们在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写下对‘同心’的理解与期许。等这次‘山河同心行’结束,我们会把它带回这里,郑重地挂在同心纪念馆最显眼的地方,让它成为‘同心’信念跨越山河、连接心灵的永恒见证。”
说着,阿依古丽拿起一支毛笔,蘸了饱满的红色墨汁,在旗帜的左上角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阿依古丽”,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量,旁边还用维吾尔文工整地标注了“同心无界”四个字,一笔一画都饱含着她对“同心”信念的坚守。紧接着,扎根戈壁的治沙人走上前,他的手掌粗糙而有力,握着毛笔在旗上写下“与沙共生,与民同心”八个字,字迹粗犷豪迈,带着戈壁滩特有的坚韧与豁达;守护非遗的手艺人随后上前,他的指尖灵活而细腻,笔下的“一针一线,绣满同心”字迹娟秀细腻,藏着手艺人的匠心与执着;支援边疆的医生拿起笔,写下“医者仁心,山河同心”,字迹工整端庄,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百姓的关怀;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学者则写下“跨越山海,同心共行”,字迹洒脱飘逸,带着对世界的包容与对和平的向往……
一个个名字,一句句心声,像一颗颗跳动的火种,在红色的旗帜上汇聚成一片温暖的光芒。微风拂过,旗帜轻轻飘扬,那些名字与心声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在晨光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对“同心”信念的坚守与热爱,诉说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仪式结束,车队缓缓驶出同心文化园,沿着当年英台与雍正帝守护过的土地,踏上了“山河同心行”的征程。车轮滚滚,扬起轻微的尘土,带着“同心”的种子,向着远方驶去。车窗外,海棠花依旧在飘落,像是在为他们送别,又像是在为他们祝福。
第一站,便是腾格尔守护了一辈子的呼伦贝尔草原。此时的草原,刚刚褪去冬日的银装,冬日的寒冷尚未完全消散,却已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嫩草从枯黄的草皮下顽强地冒出来,给辽阔的草原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像是大自然亲手织就的绿毯;远处的蒙古包像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炊烟袅袅升起,在晨光中化作淡淡的雾气;牧民们正赶着成群的牛羊转场,牛羊的“哞哞”“咩咩”声,与牧民们悠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还有牧羊犬偶尔的吠声,构成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草原画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山河同心行”的车队出现在草原的地平线上时,腾格尔早已带着各族牧民等候在路边。他虽已年过七旬,却依旧精神矍铄,腰板挺直,身着一件深蓝色的蒙古袍,袍角绣着传统的卷草纹,腰间系着一条宽大的黑色皮带,皮带上挂着一把精致的小刀,那是草原牧民的象征。他胸前别着的海棠徽章,是当年苏同心亲手为他戴上的那一枚,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徽章的光泽依旧如新,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同心”信念的坚守。看到车队缓缓驶来,腾格尔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因笑容而舒展,他快步走上前,与率先下车的阿古拉紧紧相拥。
“爷爷,我们来给草原的孩子们送‘同心’故事绘本啦!”阿古拉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松开腾格尔,指了指车上装满绘本的箱子,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腾格尔笑着点头,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阿古拉的肩膀,手掌的力量带着长辈的关爱与认可:“好,好啊!孩子们早就盼着你们来了,天天围在我身边问,‘阿古拉哥哥什么时候带着海棠花的故事来呀?’”他转头指向不远处的一座白色建筑,眼中满是骄傲,“那就是我们草原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