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方面的紧急奏报。”
吕布心中一动,已然猜到了几分。他站起身,对贾诩道:“文和,且随我一同入宫。看来,是徐州那边的消息,终于传到陛下耳中了。”
未央宫温室殿内,地龙烧得远比吕布的书房要暖和许多,几乎驱散了所有寒意。年仅十几岁的汉献帝刘协端坐在御座之上,身量虽未完全长成,但眉宇间已有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一丝被深深压抑的、难以察觉的忧郁。他面前宽大的御案上,摊开着一份显然是刚送达不久的简牍。殿内除了几名垂手侍立的贴身宦官,并无其他大臣在场。
吕布与贾诩依礼参拜完毕,刘协便直接开口道,声音保持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平静:“温侯,贾先生,刚接到从豫州方向辗转传来的紧急消息。徐州……已彻底失陷了。刘备兵败,弃城而走,如今下落不明。”
他的声音虽然平稳,但握着简牍边缘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泄露了内心的波澜。毕竟,刘备是公认的汉室宗亲,是他名义上的“皇叔”,徐州失守,意味着又一块可能心向汉室、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地盘,彻底落入了曹操这等强藩之手,这对他这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言,绝非好消息。
吕布脸上适当地露出凝重与关切之色,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此事臣亦刚刚听闻。曹孟德势大,兵精粮足,刘备虽据徐州,然其根基浅薄,左右掣肘,终难抵挡。此实乃憾事。只是不知刘玄德如今是生是死?若其不幸罹难,实乃汉室一大损失。” 他这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点明了刘备败亡的客观必然性,也表达了身为臣子对宗亲的“关切”之意。
刘协将简牍递给身旁的宦官,示意转给吕布观看,同时说道:“奏报之上语焉不详,只提及刘备自下邳突围后,遭曹军精锐骑兵追击,部众溃散,其本人生死未卜。温侯,依你之见,刘备若侥幸得生,会逃往何处?”
吕布接过简牍,快速扫了一眼,内容确实简略,只确认了刘备溃败逃亡的事实。他沉吟片刻,分析道:“陛下,以臣之见,刘备若真能侥幸得脱,其可选择之路无非几条:北有袁绍,南有刘表,西面……便是陛下所在之关中。袁绍正与公孙瓒决战于幽州,无暇他顾,且其势大,门第之见颇深,未必真心容得下刘备此等外来势力。刘表乃守成之主,向来不愿多生事端,恐亦不愿在此时轻易招惹兵锋正盛的曹操。若刘玄德仍有延续汉祚、匡扶社稷之志,或许……会选择西向而来,投奔陛下,以求在朝廷旗号下,重整旗鼓。”
他刻意将“投奔陛下”这几个字说得清晰而肯定,目光则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刘协的反应。
刘协眼中果然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一方面,若刘备这位颇有声望的宗亲将领来投,朝廷在名义上似乎多了一份力量,或许能稍振声威;但另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目前的处境,不过是吕布掌控下的象征,刘备的到来,会引发怎样的波澜?吕布又会如何对待这位有着“皇叔”名分、且同样抱有野心的刘备?
“若其真来长安,温侯以为,朝廷该如何安置方为妥当?”刘协试探着问道,这个问题既是对吕布态度的一次摸底,也隐含着一丝连他自己都可能未曾清晰意识的、微弱的希冀——或许刘备的到来,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吕布对此问早已有所准备,从容答道:“陛下,刘玄德乃汉室宗亲,天下皆知。若其真心来归,朝廷自当以礼相待,彰显陛下仁德,并可厚加封赏,以示朝廷不忘忠良、广纳贤才之胸怀,亦可激励天下心怀汉室之士。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而意味深长:“然则,陛下需明察。刘备此人,早年便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等多位诸侯,终能自领徐州,其志非小,韧性非凡,绝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陛下乃天下共主,胸怀四海,用人自当以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