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核桃,或者一块难以嚼烂的骨头,使得上下颚怎么都无法顺利合拢,无法正常进食。这中间的阳爻,便是那“梗阻”所在,是“间”的具象化体现。这卦名“噬嗑”二字,“噬”者,咬也,啃也,有咀嚼、吞噬之意;“嗑”者,合也,有咬合、合拢、通畅之意。所以,“噬嗑”的字面意思就是通过啃咬、吞噬,将梗阻之物咬断、嚼碎,从而使嘴巴能够重新合拢,恢复正常的功能。这个名字,就像一个调皮捣蛋却又洞悉天机的小精灵,直接将卦的核心秘密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只有把这横亘其间的梗阻、障碍、奸佞、隔阂之物彻底咬断、清除,事物才能恢复本来的和谐状态,社会才能重新过上井然有序、安宁祥和的小日子。北宋着名的理学大家程颐,在其《伊川易传》中对噬嗑卦的阐释可谓一针见血,说得那叫一个明白透彻:“天下之事,所以不得其和而至于争者,由有间也;去除其间,则何争之有?噬者,啮也;嗑者,合也。物有间者,啮而合之也。”他认为,天下间的许多纷争与不和谐,都是因为有“间”的存在,这个“间”就是那些破坏和谐、制造隔阂、引发矛盾的坏家伙,诸如强梁霸道之徒、搬弄是非的谗佞小人、为非作歹的奸宄之辈,以及一切不合礼法、扰乱秩序的因素。他们就像一群在本应欢乐祥和的派对上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肆意破坏,搅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古代的圣人伏羲、文王、周公等,通过观察这精妙的卦象,就像勘探者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巨大宝藏一样,豁然明白了“间隔就是天下最大的祸害”这一深刻道理。细想之下,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失和、兄弟阋墙、朋友反目成仇,还是朝堂之上的君臣离心离德、将相猜疑,乃至于国家之间的兵戎相见、战火纷飞,追根溯源,其背后往往都少不了那些如毒刺一般横亘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谗言邪佞、误会猜忌、利益冲突等“间阻”。要想让天地间的阴阳二气重新顺畅地交合、牵手,让万物复苏,重新拥抱生长的喜悦与和谐,就必须采取强硬的手段,运用雷霆的力量,将这些梗阻、这些“间阻”彻底地剔除出去,清除干净。
再看噬嗑卦的上下卦象,上为离卦,离者,明也,象征光明、洞察、智慧,如同阳光普照,能够明辨是非曲直,洞察奸邪;下为震卦,震者,动也,威也,象征雷动、威严、刑罚,如同雷霆万钧,具有强大的行动力和震慑力。所以,噬嗑卦离明在上,震威在下,就像一位拥有火眼金睛、明察秋毫的睿智警察,负责发现和识别隐藏的坏人坏事、矛盾症结;又像一位力大无穷、行动果决的勇猛打手,负责将那些坏人坏事、梗阻障碍坚决地、毫不留情地揍扁、清除。这正是“威明相济”的生动体现——用光明的智慧来辨别,用雷霆的威严来执行。
这就像《韩非子·难三》中所说的:“刑罚当其罪,则奸邪止;赏罚信乎民,则下服度。”刑罚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公正严明,就能有效地制止奸邪行为;赏罚能够取信于民,那么下面的人就会遵守法度。刑罚这东西,本身并非目的,它就像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关键在于运用得公正得当,该轻则轻,当重则重。对于小的过错,施以惩戒,使其警醒,不再重犯,这便是“小惩大诫”;对于罪大恶极、为害一方的元凶首恶,则必须予以严惩,甚至将其铲除,以儆效尤,以绝后患。所有这些举措,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以刑去刑”,通过合理运用刑罚来达到消除刑罚、实现天下大治的终极目标。这就像一场彻底而完美的大扫除,把那些藏匿在各个角落的灰尘、垃圾、坏东西都清理得干干净净,让整个屋子焕然一新,空气清新,秩序井然。
二、卦图玄机:象中藏理,吉凶互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卦爻辞和彖传、象传等文字阐释外,传世的一些《易经》卦图,也常常以其生动形象的图案、包罗万象的意象,一层一层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