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佣金分成机制,这并非按照股份比例分配,而是根据银行的实力和贡献度来确定的。唐·本杰明特意设计了“独立分成”模式:每家合作银行的佣金分成,仅针对通过其法定货币通道完成的交易,与其他银行无关。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笔交易通过摩根大通的法币通道完成,产生了100美元的交易费,那么按照20%的佣金分成比例,20美元将归摩根大通所有,剩下的80美元归交易所;如果另一笔交易通过加州银行的通道完成,同样产生100美元交易费,15美元归加州银行,85美元归交易所。各家银行的佣金分成互不干涉,既保证了银行的利益,又避免了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
这种机制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各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摩根大通作为全球顶级银行,法定货币通道覆盖范围最广、资金结算速度最快,所以能拿到20%的最高分成;加州银行和汇丰银行的跨境支付能力较强,分成比例为15%;枫叶银行和三菱UFJ银行的区域优势明显,但全球布局稍弱,分成比例为10%。
唐·本杰明对此非常满意,这种设计既调动了各家银行的积极性,又能让交易所获得丰厚的利润。他知道,随着交易所的发展,交易规模会越来越大,这些佣金分成对银行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交易所的利润更是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为了规避风险,唐·本杰明让安德烈对交易所的股权进行了复杂的隐匿操作。核心方式是“海外群岛交叉控股”:在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多个避税天堂,注册了数十家空壳公司,这些公司相互持股、层层嵌套,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股权网络。
具体来说,唐·本杰明个人先成立一家离岸信托基金,由信托基金控股开曼群岛的一家母公司,这家母公司再分别控股百慕大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两家子公司,两家子公司又共同控股交易所的运营主体公司。每一层控股都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并且由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打理,确保股权结构无法被轻易追溯。
更重要的是,所有空壳公司的股东信息都使用了匿名代持,代持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即便其中某一层代持人被曝光,也无法追溯到唐·本杰明本人。安德烈还特意安排了专业的团队,定期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加追溯难度。
唐·本杰明的计划是,在交易所发展初期,暂时隐藏自己的实际控制人身份,以“匿名资本”的名义运营;如果未来交易所遇到无法抗拒的监管压力,或者需要借助他的个人影响力时,再逐步曝光身份。
而Z币的布局则更加谨慎,唐·本杰明严令禁止任何与Z币相关的信息与自己产生关联。为了实现这一点,他要求自由港交易所不仅要上线Z币,还要上线比特币、以太坊、U币等主流加密货币,营造“公平交易平台”的假象;同时,他还通过第三方机构,推动Z币在coinbase、Kraken等其他主流交易所上线,让Z币看起来像是一个独立的加密货币项目,而非交易所的“亲儿子”。
当然,唐·本杰明也为Z币预留了优势:在自由交易所,Z币的交易手续费最低、提现速度最快、充值通道最便捷,而且只有在自由交易所,才能使用Z卡(与合作银行联合发行的 debit 卡)直接将Z币兑换成法定货币,实时到账。
Z币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已经上市的U币。U币凭借先发优势,在全球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但唐·本杰明深知U币的短板:没有稳定的专属交易平台,依赖第三方交易所,且缺乏大型银行和政府的背书,价格波动较大,合规风险高。
而Z币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此:有自由交易所作为稳定的交易载体,有摩根大通、枫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