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羡看着屏幕上那些颠覆性的结果,一直平静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锐气的笑容。他转过身,面对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今天,‘方舟’不负其名,它帮助我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蛋白,而是理解细胞‘智能’的一套全新‘语法’。科尔德斯普林抢发的,只是一颗种子,而现在,我们拥有了整片森林。”
“立刻整理所有数据和分析报告,启动最高保密程序。同时,准备一篇……不,是一个系列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反驳他们那篇PNAS,而是要用一个他们无法企及的维度,去重新定义这个领域。”
他目光扫过他的团队,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疲惫却无比兴奋的光芒。
“‘方舟’已经启航,而我们的征程,是远方的星辰大海。”
“现在,出发!”
“方舟”生物超算产出的海量、高维度数据,如同无数块珍贵的璞玉,堆积在虚拟的“工作台”上。而此刻,能够为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雕琢出最完美开篇的,唯有陆时羡本人。
他没有选择立刻撰写多篇论文进行“饱和式”轰炸,而是决定亲自操刀,撰写这系列研究的开篇之作,旨在奠定整个新范式的理论基础。
这篇论文,将不是对科尔德斯普林那篇PNAS文章的回应,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定义这个领域。
接下来的两周,陆时羡几乎将自己封闭在了办公室。
他没有让团队成员代笔任何部分,每一个字,都源自他对整个“枢纽网络”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办公室的白板上,不再是复杂的公式或实验设计,而是论文的核心逻辑框架:
论文标题:《细胞信号-囊泡运输耦合的智能调度网络:从SFR-1变构开关到分布式冗余系统》
论文摘要:细胞内部“信号接收”与“物质运输”的耦合,并非通过单一的“枢纽蛋白”线性连接,而是通过一个由核心调度元件(如SFR-1)与备份通路构成的、具备变构调控和逻辑门控特性的“智能调度网络”实现,该网络确保了细胞信息处理与执行的鲁棒性、精准性与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