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得心应手。
而更让他惊喜的是,随着“微控”能力的提升,那种在干涉时间流速瞬间偶尔出现的、“窥见未来几秒片段”的能力,出现的频率似乎有所增加,而且画面也清晰了那么一丝。
最初,这完全是不受控制的、随机出现的幻觉般的碎片。可能是在他调整书桌上一支笔的时间流速时,眼前闪过这支笔在下一秒滚落桌边的画面;可能是在他试图影响窗外一片落叶的下落速度时,“看”到这片叶子最终卡在了树枝间的景象。
这些预知的片段极其短暂,模糊,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甚至与他随后刻意改变的行为相悖(因为他看到了未来,所以刻意避免,导致未来改变)。但这无疑是一种极其逆天的能力!哪怕只能窥见数秒,在关键时刻,足以决定生死,扭转战局!
张亮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和分析这些“未来碎片”。他发现,这种预知似乎与他干涉时间涟漪的“强度”和“精度”有关。干涉越强烈、越粗糙,预知越模糊甚至反而不出现;干涉越精微、越符合某种自然的“韵律”,出现清晰预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让他意识到,“刹那芳华”远不止是改变时间流速那么简单,它似乎触及了更深层的因果律。而精微的操控,或许是通向真正掌握这种力量的关键。
表面的沉寂与暗地的精进,构成了张亮高二生涯的主旋律。他成功地让大多数人都相信,那个竞赛天才已经昙花一现,如今只是一个还算优秀但绝不再惊艳的普通高二学生。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些细微的迹象表明,那只“无形之手”并未完全放松对他的关注。
偶尔,他会感觉到一种若有若无的窥视感,当他猛地回头或者用精神力悄然感知时,却又一无所获。
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似乎被人查询过,重点是他竞赛后一段时间借阅的书籍。有一次,一个陌生的、自称是某大学招生办助理的人,通过班主任找到他,进行了一次看似随意的“交流”,问了许多关于他竞赛思路、平时兴趣以及未来规划的问题,言语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张亮一一谨慎应对,表现得如同一个有些小聪明但已被现实磨平棱角、对未来感到些许迷茫的普通少年。
最大的考验,来自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核。这次考核非同寻常,不仅关系到学分和排名,更据说其成绩会被纳入某个“特殊人才培养计划”的初选参考。而这个计划,隐隐与钱明远副校长当初提到的“协会”有关。
考核项目之一,是一场高难度的综合实验设计——模拟构建一个小型“时空扭曲屏蔽场”。这是大学阶段才会接触到的概念,其难度远超高中课程标准。
显然,这是针对他的一次试探。如果他表现出色,无疑会重新引起注意;如果表现太差,则可能失去某些潜在的机会(尽管他并不想加入那个计划,但过早暴露全部实力并非好事),甚至引来更多的调查,探究他为何“退化”如此之快。
如何在这场精心设计的考核中,表现得既不过于突出,也不过于平庸,恰到好处地维持他“有一定潜力但后劲不足”的人设,同时又不引起怀疑,成了一个极其考验他智慧和定力的难题。
张亮站在实验台前,看着复杂的仪器和任务要求,目光沉静。脑海中,无数公式、模型、以及李老师的告诫飞速闪过。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凉的金属台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
一丝微弱到极致的精神力,混合着吞噬之力,如同无形的蛛丝,悄然蔓延而出,精准地“触碰”了一下实验台上方,某个用于校准基准时间的晶振附近,一丝自然存在的时空涟漪。
“刹那芳华·微控”。
时间流速被极其细微地、短暂地扰动了一下,幅度可能只有千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