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与李老师深谈,窥见世界表象下涌动的暗流之后,张亮感觉自己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几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审慎。他不再将校园视为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看作一个微缩的、布满无形棋盘的竞技场。每一步,都需斟酌。
他清晰地记得李老师最后那四个字——“和光同尘”。这不是退缩,而是策略,是古老东方智慧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精髓。在自身力量不足以撼动规则、甚至不足以自保时,收敛锋芒,融入环境,积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在襄临高中的舞台上悄然拉开序幕。
高二的学习生活依旧紧张。物理实验课上,张亮所在的小组需要进行一项关于电磁场与微观粒子运动轨迹关联的验证实验。这是竞赛后他第一次在较多同学面前进行公开操作。
实验台上,精密的高压发生器、粒子发射器、真空腔室和复杂的探测阵列闪烁着冷冽的光芒。若是往常,张亮必然会以近乎完美的操作和清晰的数据处理能力引领小组轻松完成任务。但今天,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张亮,高压参数设置好了吗?”同组的组长,一位做事认真的女生问道。“哦,马上。”张亮应着,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滑动,眼神却似乎飘向了窗外。当他按下确认键时,示波器上显示的电压曲线微微超出了安全阈值,发出了一声轻微的过载警报。
“哎呀,设高了!”旁边一个男生惊呼。
张亮连忙“手忙脚乱”地调整,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慌乱”:“抱歉抱歉,刚才走神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后续调整粒子束聚焦时,他“不慎”碰歪了一个微调旋钮,导致探测屏上的信号斑点变得模糊不清。数据记录时,他又“偶然”输错了一个标定系数,使得最终处理出来的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了明显的、不该有的偏差。
指导实验的老师皱着眉头走过来,检查了一遍设备和数据,目光复杂地看了张亮一眼:“张亮,你今天状态不太好啊?这可不像是你的水平。”
张亮低下头,脸上适时地浮现出一抹“惭愧”和“懊恼”:“老师,我昨晚没休息好,有点头晕。”
类似的情形,开始在不同的场合上演。数学随堂测验,他会在最后一道压轴题上“卡壳”,最终“遗憾”地留下空白,或者写出一个看似巧妙实则存在关键漏洞的解答,成绩自然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骑绝尘。
时空理论研讨课上,当同学们激烈辩论某个前沿概念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引经据典、提出独到见解,而是更多地保持沉默,或者发表一些中规中矩、甚至略显陈腐的看法。就连他最“擅长”的、与李老师讨论问题时,他也开始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看似钻牛角尖、实则偏离主要方向的问题,偶尔还会对李老师某些更激进的猜想流露出“怀疑”和“不解”的神色。
起初,人们只是觉得奇怪。
“张亮最近怎么了?感觉没以前灵光了?”
“竞赛消耗太大了吧?毕竟那次可能真是超常发挥。”
“也许是跳级太快,基础不牢,现在遇到真正的难题就暴露了?”
渐渐地,议论的风向开始转变。
“我看啊,他那次竞赛就是运气好,撞上了那个题目,其实本身实力也就那样。”
“没错,你看他现在的实验,错误百出,理论课发言也没什么新意,泯然众人矣。”
“江郎才尽喽,伤仲永啊……”
曾经围绕着他的光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黯淡下去。那些羡慕、敬佩的目光,逐渐被惋惜、失望,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所取代。曾经试图巴结他的那些人,也悄然拉开了距离。就连钱明远副校长,在校园里偶遇他时,也只是公式化地点点头,不再有之前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