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后军令部次长熊斌、军令部高参何成璞、居委会办公厅成员姚宗玉、豫西师管区司令刘仲元等人纷纷给常凯申提出了在不同地点掘开黄河大堤以挽救抗战危局的建议,但常凯申都没有批复,他在等待一个时机,让这件伤财害民的行为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
“到了5月31日,当兰封会战失败,日军大举西进直奔开封、郑州时,6月1日,在武汉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军委会终于秘密决定了决开黄河大堤的计划,其身令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将此事嫁祸到正在向西追击的日本人身上。”
“而决堤之事则交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负责,但程潜也不想担负骂名,他要求必须得到常凯申的正式文件才会实施决口。无奈,常凯申只得以正式电文批准绝地工作。”
“随后,第一战便开始组织水利专家、工兵专家来对决堤计划进行设计和指导。经过研究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中牟县北的赵口实施决堤最为合适。”
“一来日军此时正在向中牟及下游集结,在此处决口能对日军造成最大程度的伤亡。二来在此处决口可使黄河流经以前的故道,随后至安徽注进淮河,对百姓的损失相对较小。该方案最终获得批准,而在赵口的决口工作交由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负责。”
“然而此处的黄河河堤极为坚固,其高在10米以上,宽在8米以上,平时都是当成公路在用。”
“商震接连派了两个团的兵力,一直挖到6月5日,在相距30米的位置挖开了两个缺口,都没能让黄河决堤。原来在工兵实施爆破任务时,虽能炸开石基,但松软的土壤却炸不开,大量土壤被抛向天空后,又落回到了缺口处。而此时由于长期干旱,黄河水流较小,在黄河水流经缺口时,泥沙一堆积,就又把缺口自行封住了。”
“就在各级将领急得团团转时,一直关注决口进展的第39军新8师师长蒋在珍提出,要不在自己防区的花园口决堤试一试。当时并没有人能保证在花园口一定能决定成功,但无计可施的商震还是同意了蒋在珍的建议。随后,蒋在珍调动了两个团和一个工兵连的兵力,并调来了重炮,于6月9日凌晨对花园口一个拐弯处的黄河大堤实施爆破。”
“经过连夜的挖掘,至6月9日早上八点,终于在大堤上撕开了一个口子。早上九点,黄河水开始向缺口处奔袭而来,但水流依然不是很大。”
“说来也巧,就在此时,干旱许久的河南上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且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变成了暴雨。暴涨的黄河水顿时从花园口的缺口处漫灌而来,缺口被撕裂的越来越大,很快便由原先的10米冲开到20米、30米、武汉。而这场暴雨连下了五天五夜啊,原先在赵口挖开的两个缺口也顺势崩塌。”
“6月12日,花园口和赵口的两股河水汇成滔天浊浪,以倒海之势向豫东南盖地而去。随后大水继续蔓延,波及面持续扩大,在进入淮河后将淮河两岸完全淹没,直至将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变成一片泽国。”
“据事后统计,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一共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达1250万人,并造成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被洪水冲垮的房屋高达140万间,被淹没的良田高达1993万亩。”
“由洪水形成的黄泛区在往后的数年中又不断引发水灾、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其间接造成的生命损失估计在300万至500万人之间。相较之下,日军虽然也受到了损失,但损失并不算特别大。”
“据中日双方资料统计,黄河决堤对日军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在7000到2万人之间,但这一数字实际上包含了日军因作战而产生的伤亡,只是具体到底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