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事实没有发生之前,没人敢保证日军占领郑州后不会西进陕西。”
“而一旦陕西沦陷,日军哪怕迫于兵力和补给线问题,不向陕西大举增兵,但他们只需要在汉中留下一支强力部队,对四川的后方形成威胁,那么即使日军不从此处打四川,他们的战略目的也能达到。”
“因为这个威胁的存在,国军就不得不分兵守卫汉中。这样兵力一分散,日军就有可能突破两湖地区的防线,进而突入四川,破坏中国的大后方。”
“况且以日军当时的动员能力,如果他们觉得有必要向陕西投入更多兵力,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所以要想守四川,就先要确保山西、河南守陕西,继而再由陕西、两湖守四川。”
“基于这种考虑,常凯申对于日军占领郑州后西进西安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所以,当日军在1938年6月6日占领开封并向郑州急速推进时,不光第一战区,整个军委会都为之震动了。”
“兰封会战的结果已经说明,后方新成立和新补充的部队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形成战斗力。起码此时此刻,这些部队是挡不住日军三个师团外加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在榆中一带的推进的。”
“而郑州一时即使不考虑那么远,从现实角度来看,日军在豫中一带的攻势很容易就能沿平汉线席卷至武汉。”
“而此时的国军在刚刚结束徐州会战的当口,对于武汉会战并没有完全准备好,部队的调动、防线的构筑以及后勤的安排等都需要时间,那么在军队已经不能争取时间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才能阻止日军 的推进呢?答案只有一个,自然的力量。”
“为此,他们想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火攻,即将郑州的所有设施全部炸掉,再把整个城市烧为灰烬,郑州不是枢纽吗?那么我认为把它毁了后,敌人即使占领,也不过是得到了一片焦土,敌人无法驻兵,也就无法利用这个枢纽,不就相当于没有占领吗?”
“但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提前一把火把自家城市给烧了后,根本伤不到敌人,反倒是自己受损失,而敌人完全可以越过郑州控制陇海和平潭铁路,所以放过这招,怎么看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那么,火攻不成就只剩下第二个方案了,那就是利用郑州靠近黄河的天然优势,决开黄河大堤,利用水攻破坏地形的道路阻止敌人的推进,为武汉的防御准备争取时间。”
“实际上,水淹七军之计并不是此时才提出来的。早在1935年时,常凯申有一次到武汉,武汉行营参谋长晏勋甫就提出过,一旦中日开战,日军必沿平汉线夺取郑州。郑州之失不是一城之失,而关系日军西进南下问题,所以可借黄河堤岸来阻击日军。”
“后来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也曾建议常凯申利用黄河决堤来阻止日军的推进,这样即可通过人工泛滥把战线维持在黄河一线。”
“但常凯申是一个在精神上极重视儒家传统的人,他知道一旦掘开黄河大堤,造成民不聊生的境况,是必定要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的,因此没有同意法肯豪森的意见。”
“到了1938年4月,日军已经渡过黄河,将战线推进到了山东南部。此时中央组织部长陈果夫又再次致函常凯申,重提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在黄河下游,是日军置于危地的方案。”
“不久之后,常凯申回复陈果夫称可“电程长官”(程潜)核办,并在批复原件上写道,随时可以决口反攻。但这句话随后又被他划去了。到了5月12日,徐州会战处于不利阶段时,常凯申亲赴郑州督战,并率随从专程去了趟黄河大堤视察。这次常凯申虽没有明说什么,但却给各级官员释放了一个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