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脸色骤变!
这一刻!
朱允炆猛地抬头。
目光锐利。
他第一时间望向对方。
“黄子澄!”
“黄先生?”
“不!”
“他不是我的先生。”
黄子澄心中怒吼,但不知为何,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位女子的身影。
她曾说过,
黄先生一直在等他。
如果……
如果真的与他们合作,黄先生会不会助我登上帝位?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
就被朱允炆立刻压了下去。
然而,
内心的野心一旦疯狂滋长,便再也无法遏制。
就像此刻,
朱允炆神情狰狞,继续盯着使团成员。
同时,
他的目光又转向朱雄英!
“刚才那位老者所说的气数,难道是真的?”
“那为何它还未消散?”
……
“不得不承认,明国的文人在治理天下、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出色!”
“比起波斯人,甚至更远的西欧人,都要合适得多!”
“带回去没多久,他就为我们提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主张。”
“虽然起初与我们的想法有所不同,”
“但必须承认,他所提出的方案确实更利于统治!”
“例如……”
“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点:仁!”
“第二点:削”
这时,
一位弟子上前,微笑着说道。
“仁:对待统治下的百姓,要施以仁慈,特别是新占领的土地,推行善政和仁政,有助于巩固统治!”
“至于削!”
“削减地方武将的权力,收回兵权,集中到军部重臣手中!”
“甚至……”
“他还奏请大汗,设立南北两院!”
“南院掌管政务,北院掌管军事。”
“军政分离!”
“之下再设六位重臣,分别负责税收财政、工部器械、刑狱审判、各地兵权、监察司以及选拔人才的礼司!”
这番话一出口,
顿时,
明国的百姓愤怒了。
“这不就是我们的六部制度吗?”
“连科举选拔都照搬过去了?”
“好一个黄子澄!”
“他就这样背叛了国家!”
“如此奸佞,陛下当初真该杀了他,可恨!当初被陛下贬谪,如今却成了敌国的人才!”
百姓们义愤填膺,
更有甚者,直接破口大骂。
对于黄子澄,早已被定为“奸贼”。
莫古读至此处,
眼中掠过一丝讥诮。
黄子澄啊黄子澄,
当年你在我面前扮作忠义之士,
可今日,
若你魂魄得见如今的大明,
想必极为可笑吧。
想到这些趣事,
他不由得放声大笑。
“你们大明不要的臣子,却帮了我们大忙!”
“这样的人才,我们愿广纳天下……”
“自然是越多越好!”
他笑着,
目光转向朱雄英:
“如何?皇长孙,您对这番治国之论,有何高见?”
感受到百姓的压抑,
也察觉蓝玉等人的怒意,
朱雄英心头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