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
“咱自有这份底气。”
“正好,今日盛典,本就是要向我大明……”
“宣告,咱那孙儿,这段时间以来……”
“为我大明留下了多少珍宝!”
一时间。
听闻老人如此肯定的言语。
百姓们纷纷显出惊讶与不解。
而一众使团却似有所悟,暗叫不妙。
想起前日初到时。
老人提及的一些他们未能理解的词句。
正欲再作周旋。
却见老人话头一转。
忽地望向一侧。
“刘三吾,把你手里的东西呈上来!”
“还有詹徽,叫他们把新粮也运出来。”
“总说新粮新粮……”
“究竟是何物?实际亩产多少?”
“也是时候让这些外使开开眼了。”
“正好……”
“也让他们想想重开西域的事。”
说罢。
老人身后。
刘三吾与詹徽对视一眼。
刘三吾率先出列。
缓步走到老人面前,从怀中取出三册“典籍”!
“那是刘老爷子?朝中元老都出面了?”
“是什么东西?”
“刘老爷子年事已高,如今只在科举时才会现身。”
“咦!洪武爷手里拿的是什么?”
百姓们仍在疑惑张望。
此时。
老人已随手拿起其中一本印好的书册。
正色宣告。
“不知诸位可曾留意,如今京城之中……”
“兴起了一种蒙学启蒙之法!”
“名曰:拼音!”
此言一出。
帖木儿使团中,那位祭司模样的老者眯起了双眼。
而下方的百姓。
则纷纷恍然。
“当然知道,最早似乎是从钟山东面传过来的……”
“是了!我家先生极力称赞,说这是几代人心血所聚,方成的微言大义!”
“对识字之人或许用处不大。”
“但对目不识丁的孩童,却能大大加快识字速度!”
“比许多书香世家的启蒙之法还要好用。”
“可陛下为何此时提起……”
“莫非这发明之人是??”
刹那间。
众人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无数目光齐刷刷聚焦在老人身上,不敢稍瞬。
老人见百姓议论热烈。
便不再卖关子,将手中之物公之于众!
他朗声大笑。
语带自豪。
脸上笑意不止。
“正是!”
“诸位猜得一点不错。”
“这也是咱孙儿的手笔!”
言毕。
老人指着手中书册,扬声道。
“此乃以【拼音】统摄五千余字的书册!”
“咱孙儿称它为——《字典》!”
“用拼音作为索引,把相同发音的字归类,再解释含义,阐明字义!”
“这样的宝物,是我大明启蒙之学、不!”
“是让我大明百姓,全面推广教育识字的……无价之宝!”
老爷子首先给出定论。
看到台下百姓个个眼中放光。
他语气温和地说道。
“咱早年,曾在大明广设学堂,让大明的孩子们都能入学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但可惜,由于诸多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