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临朝这些年来,太子协助批阅奏章、监理国政,素以仁德贤明着称。大明能有今日太平安康、百姓安居乐业,
太子功不可没!
太子临朝时,武将心悦诚服,文臣交口称赞。
诸位认为,太子可当得起第二代明君之称?
此言一出,
无论大臣还是百姓,尽皆颔首称是。
这番评价,
他们深以为然。
实际上,朝廷百官内心更盼望太子朱彪早日登基,而皇上您则退居幕后。
他们实在是心怀畏惧!
皇上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
但他并未动怒,反而倍感欣慰。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这第三代明君……”
“各位乡亲,各位怀城的百姓……”
“可还记得当初湖广水患,十几万灾民涌至此处,朝廷粮草匮乏,大家是如何活下来的?”
“当初兴建怀城,朝廷银钱短缺,如今你们脚下这座堪比皇城的城池,又是如何拔地而起的?”
“粮食从何而来?银钱又从何而来?”
此时,皇上语气激昂:
“有功之人,不可不铭记其名!”
“对大明有恩者,更应载入史册!”
“今日,咱便告知你们此人是谁——”
话音未落,
下方曾受恩惠的百姓已齐声高呼:
“难道是皇上所说的……”
不待他们说完,
皇上已朗声宣告:“正是我大明的皇长孙——朱雄英!”
同一刻,百姓们纷纷欢呼,
满脸不敢置信:
“竟是皇长孙!”
“原来流传的消息都是真的……”
“是皇长孙赐我们粮食、银钱,让我们得以安居。”
“这岂不是再造之恩?”
百姓惊叹之际,
高丽使团的外使率先起身,
不敢直言质疑,只委婉问道:
“大明陛下!”
“我们也听闻数月前的传说,因此十分好奇……”
“您所说的这些物资,皇长孙究竟从何而得?”
“若整个大明皆无,皇长孙又是如何获取的?”
他话锋一转,又道:
“就您所言大明三代明君而论,您开创大明,为开国帝王;太子殿下辅国监政,方有今日洪武盛世。然而……”
这位高丽使臣身形高瘦,
虽仍处高丽王朝,未至后来皇帝赐名的“李氏朝鲜”,
却深谙汉文明中对“明君”“英主”的严苛标准。
“若无重大功绩,实难担‘英主’之名。”
“更何况,正如方才帖木儿使团所言,若仅凭钱财粮草便位列三代英主,欲压过‘五龙同朝’之说……”
“恐怕尚显不足。”
他再度提及“五龙同朝”,
其心昭然,
不过欲借此机挑拨离间,在百姓心中埋下疑虑的种子。
然而面对此番质问,
皇上仅是淡然一笑,
目光扫向使团:
“看来那日咱说的话,你们是一句也未听进去。”
“还是说,你们只顾着琢磨咱所说的皇长孙,是真是假了?”
话音落下。
老人并未理会他们骤变的脸色。
径直望向民众。
继续言道。
“诚如这些外国使节所说。”
“若仅凭金银粮草,咱自然不会说出三代明君这样的话!”
“既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