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官员出列奏道:
“陛下,税粮之制尚且如此棘手,其余两项更是难上加难。”
“臣等彻夜苦思,仍未能寻得解决之策。”
“唯有维持旧制,方为上策。”
“正如林侍郎所言,此等制度自古延续,历经先贤不断完善。”
“如今已成定规,实无更改必要。”
“若仓促变革,先不论潜在隐患,”
“单是各州府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便难以估量。”
“更何况目前连改革方向都尚未明确。”
“譬如:当如何着手改革?”
“改革之后又该如何完善?”
“若遭地方官员强烈反对,又当如何应对?”
“种种难题,纷繁复杂!”
“臣等实在无从下手!”
这位官员言辞恳切,
忽上前一步,
正色道:“陛下……”
“依臣等愚见……”
“此事关系国运,非同小可!”
“理应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都需从长计议。”
“恳请暂缓施行,容后再议!”
话音刚落,
百官中众多臣子纷纷出列,
齐声附和:
“启奏陛下,户部王侍郎所言极是!”
“与林大人见解不谋而合。”
“此等重大决策,岂能贸然定夺?”
“恳请陛下三思!”
“臣等一片赤诚,皆为报效朝廷!”
“陛下所虑之事,臣等定当详加商议,再作决断。”
“然此事尚需时日斟酌!”
此刻,
朝堂之上群臣各抒己见,
将“拖延”之策运用得淋漓尽致。
往昔君臣博弈中,
虽皇权至高无上,
但百官总能以柔克刚,化解帝王威势。
此番故技重施,
众臣心知肚明:
面对如此多反对之声,
纵然贵为天子,
若无人建言献策,
孤家寡人又能有何作为?
难道你以为,仅仅过了一晚,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群臣心中满是怀疑与轻蔑!
他们环顾四周,只见满朝文武,几乎无人站出支持皇帝。
如今,竟是太祖一人独对众臣。
这般压力,浩如沧海,前所未见。
即便你是开创大明的洪武帝,
可正如昨夜那位大人——此刻与詹徽、杨宪等尚书并肩而立之人所说:
“皇上终究老了。”
“老了,不就时日无多?”
“只要拖延到新帝登基,一切自会解决!”
昔日的朱重八能扫平北元、击溃陈友谅与张士诚,
那是因为有明确的敌人,
有淮西二十四将,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
而如今,你还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一念及此,百官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
看来此事,终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然而就在下一刻,
令所有官员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哈哈哈……”
龙椅上的太祖忽然起身,
笑声如洪钟,震得大殿回响不绝!
“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你们觉得时间仓促,无从下手?”
“你们想细细琢磨,再拖一拖?”
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