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的甜香再次涌来,令他难以自持。
接连吃了几块后,詹徽震惊地发觉,自己原本空着的肚子竟已被填满——他早晨匆忙,未曾用饭。
而此刻,原本嘈杂的大殿,竟已一片寂静。
耳边只回响着筷子碰撞的声响。
他再抬头望去,那些由内侍端来的食物,早已被分食一空。
突然,“砰”的一声在身边响起。
杨宪猛地站起身来。
“是新的粮食!”
“这是我从未尝过的新粮!”
“饱腹之感不输米面!”
“这……这这这……”
杨宪激动得踉跄前行,拨开群臣,直奔殿前。
他的目光灼灼,如燃火焰。
早年大明初立时,杨宪曾任扬州知府,亲历扬州的惨状。
战火过后,城中仅剩寥寥数百人,
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他亲眼目睹无粮之民何等绝望,
因此今 才忧心忡忡,执意劝谏皇上开仓赈灾。
而此刻,一切忧虑烟消云散。
正如当年,他对那残存的百姓发誓,
定要让扬州重焕生机,
让这里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十年耕耘,他做到了,
扬州再度崛起,
那也是他得以执掌户部的根基。
杨宪自问,满朝文武,无人比他更懂耕种、更识五谷。
他泪流满面,
俯身跪在殿上。
“敢问皇上!”
“这三种作物,从何而来?”
百官见户部尚书如此失态,无不惊愕。
而皇上并未显露得意,也未出言讥讽,
只是肃然答道:
“自钟山而来。”
“蓝玉、傅友德、詹徽,以及小学士解缙,皆可作证!”
杨宪回望,见詹徽微微颔首,
心中震撼难言。
“敢问其产量……”
皇上的语气依旧沉稳,却透出一丝紧张与期待:
“据载此物来自海外,
最低亩产,亦是稻麦的两倍“两倍?”
“这怎么可能?”
一时之间,不少官员惊得站起身来,神色大变。
杨宪更是瞬间怔住,仿佛陷入空白。
下一刻,他满脸通红,猛然抬头:
“三种皆是如此?”
皇上起身答道:
“三种皆是。”
杨宪跪伏在地,这位户部尚书彻底失了往日仪态。
他先是震惊倒吸一口气,
随后泪如雨下,
却同时又放声大笑。
“不知能否在我大明……广泛种植?”
老爷子缓步走下大殿,来到杨宪面前。那枯瘦的身躯此刻竟显得无比高大,仿佛能撑起天地。
“咱说过,亩产至少两倍!”
老爷子的声音渐渐拔高。
“詹徽、傅友德、蓝玉他们亲眼看见……那座仓库里,还堆着几十万石这样的新粮!”
“只要好好栽培、大力推广,我大明万世基业,就再不怕灾荒。”
“更别说,还有上百万石的主粮。”
“朕清楚……”
“如今外头灾民遍地,你们都想让咱开仓救人。”
“但现在……”
“朕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们!”
“朕要救的,不是眼前这一时的灾民!”
老爷子的声音一顿一扬,铿锵有力。
“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