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青衣江湾,融雪在柳树枝头凝成晶莹的水珠,滴落时与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交织,将新春的热闹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生机揉作一团。
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新周期启动广场,望着陆续集结的跨域项目团队——来自六大洲38个成员国的6oo名专家、技术人员,正有序领取标有“2o27智能化新周期项目”
的任务手册,手册封面“地球与智能网络”
的图案,象征着新周期“跨域协同、智能驱动、全球共赢”
的核心理念。
他手里攥着的“新周期总方案”
,详细规划了“项目落地”
“平台搭建”
“研学扩容”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主导的全球生态研学从“机制固化”
向“跨域智能生态系统”
的跨越。
“陈叔!
跨域数据融通平台的次测试成功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的“全球跨域生态数据中台”
正显示着数据流转轨迹:“欧洲分中心的雨林监测数据、非洲分中心的沙漠化防治数据、亚洲分中心的淡水生态数据,已实现实时融通,ai模型基于跨域数据生成的‘全球生态趋势预测报告’,准确率达92,比单域数据预测提升15!”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新周期项目优先级dashboard”
——系统已通过“生态紧迫性+技术可行性+社会价值”
三维评估模型,将18个跨域项目分为一级(如“全球珊瑚礁智能保护”
“跨洲低碳治理联动”
)、二级、三级优先级,其中一级项目资源倾斜比例达5o,确保核心需求优先落地。
“立刻将测试结果推送至各成员国代表,”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级项目标识,“另外,把全球青少年智能研学联盟的扩容方案整理成手册,下午的新周期启动大会要用,让展中国家代表直观看到研学资源的倾斜支持。”
两人走进联盟的新周期指挥中心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跨域项目智能监控系统”
,屏幕上实时显示各项目的资源到位情况、进度节点;赵叔的跨域协作团队在搭建“全球低碳治理联动平台”
,新增的“碳排放量实时监测”
功能能同步六大洲的工业、农业碳排放数据;小林的研学团队在测试“跨国研学成果转化系统”
,可自动匹配青少年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王奶奶推着装满“荷花糯米糕”
的餐车,正给工作人员分早餐,车身上“te11int”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大洲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暖意。
“守义、小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马丁先生刚到,他想提前查看全球珊瑚礁智能保护项目的技术方案,”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递过来一份项目计划书,“还有大洋洲的珊瑚礁生态站代表,带着本地珊瑚白化数据,想请咱们的ai系统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重点解决高温导致的珊瑚生存危机。”
“我带马丁先生去珊瑚礁项目演示区,”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大洋洲代表,把ai方案制定的流程、数据要求整理成手册,重点标注热带海域的参数适配要点。”
陈守义走到跨域项目评估区时,大洋洲代表正对着平板上的珊瑚白化数据愁:“近半年来,大堡礁因海水温度升高,珊瑚白化率达35,传统保护方法见效慢,想请ai系统帮忙设计‘监测-预警-修复’一体化方案。”
“咱们先把大堡礁的海水温度、盐度、珊瑚品种数据,以及历史白化修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