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艺。
“老哥哥!
宝贝!
这都是宝贝啊!”
老馆长激动得声音颤,“这刺绣,这做工,这用料!
现在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手艺了!
这不是戏箱,这是活的历史,是咱们这块土地上戏曲艺术的魂儿啊!”
老馆长的话,像一道光,照进了阎老爷子沉寂多年的心。
他的眼眶湿润了,喃喃道:“是啊……有魂儿……它们有魂儿……”
自那以后,事情起了变化。
老馆长帮着联系,阎老爷子的戏箱作为重要的“非遗”
实物,被请到县文化馆做了专题展览。
展览那天,阎老爷子被请为特邀嘉宾。
他看着那些在玻璃展柜里、在柔和灯光下重新焕光彩的行头,看着周围人们惊叹、敬佩的目光,腰杆挺得笔直。
更让他欣慰的是,展览吸引了一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
其中有几个孩子,竟然缠着阎老爷子,要学戏!
阎老爷子欣然应允。
他在自家院子里,重新摆开了架势。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喧嚣的锣鼓,只有一位白苍苍的老人,和几个眼神清澈的孩子。
他一件件地讲解着行头的穿法、讲究,一板一眼地教着唱腔、身段。
说来也怪,当那些沉寂多年的行头再次被披挂上身,当那苍凉又遒劲的唱腔再次在院子里响起时,连隔壁邻居都感觉,阎家那个小院,仿佛一下子“活”
了过来!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饱满的精神气儿在流淌。
阎建国回来看到了这一幕,沉默了。
他第一次没有出言反对,反而默默地帮父亲收拾院子,给孩子们准备茶水。
他看着父亲眼中那久违的光彩,看着那些在老戏箱“魂儿”
滋养下,对古老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稚嫩面孔,似乎明白了什么。
如今,阎老爷子更老了,唱不动了。
但那套老戏箱,却真正地“活”
了过来。
它不再仅仅是一件被珍藏的文物,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它的“魂儿”
,不再是阎老爷子口中玄乎的概念,而是化作了那几个孩子日渐纯熟的唱腔,化作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的故事,也因此在屯子里有了新的含义。
它告诉人们,有些老物件儿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值多少钱,而在于它承载的记忆、情感和文化血脉。
真正的“魂儿”
,是匠心,是传承,是那份融入骨血的热爱与坚守。
只要这“魂儿”
不灭,那些看似过时的老技艺、老艺术,就永远有重生的一天,就能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知音,焕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