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当看到足利义辉的五千部众浩浩荡荡杀来时,自知兵力不足不敢硬拼,只能焚毁山脚下的村落,后撤等待援军。足利义辉趁机率军进驻胜军山,将这座小山丘改造成临时据点。他站在山顶远眺京都,心中感慨万千,五年了,他终于再次逼近这座象征着幕府权威的城市。
“传令,加固工事,准备迎战三好!”足利义辉在近江国招募的工匠立即行动起来,在山腰间挖掘壕沟、搭建栅栏,将胜军山打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不久,三好长逸与松永久秀率领一万五千援军抵达,与后撤的三好政胜部会合。
一万六对五千,三好军在兵力上可谓占据着绝对优势。松永久秀建议立即发起进攻:“胜军山地势虽险,但足利军多是浪人,战力薄弱,我军一举强攻,定能将其击溃!”但三好长逸却持反对意见:
“此言差矣。胜军山易守难攻,强攻伤亡过大;且石山本愿寺的一向一揆在大和、河内作乱,若我等在此折损,后方恐生变故。不如先围住胜军山,断其粮草待其自溃。”两人争执不下,最终采取半围半攻的策略。
北白川之战就此爆发,三好军擂鼓助威向胜军山上发起进攻。
足利义辉亲自坐镇指挥,手持太刀斩杀爬上工事的三好士兵。浪人武士虽装备简陋,却为了将军的恩义与重返京都的希望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惨烈,足利军浪人武士每天都有伤亡,仅仅数日,便有七十余幕臣奉公众战死,尸体染红了北白川的河水。
“将军殿下,粮草只够支撑十日!”负责后勤的家臣向足利义辉禀报,语气中满是焦虑。足利义辉看着山下密密麻麻的三好军,又望向远处京都的方向,心中泛起一丝绝望。他知道,若再得不到支援,胜军山迟早会被攻破。
可就在此时,三好家后方传来更坏的消息。石山本愿寺的一向一揆在大和国发动大规模叛乱,已然攻占了三好家的两座支城,并且河内国豪族趁机起兵响应一揆。松永久秀接到消息后脸色骤变:“大和若失,后方将无屏障!必须立即回师!”
三好长逸也意识到局势危急:“足利义辉坚守不出,我军若继续围困,恐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不如暂且撤军,先平叛再说!”就这样,三好军在对胜军山发起最后一次进攻后,突然撤军向西而去。
站在胜军山上的足利义辉看着三好军撤退的背影,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三好家陷入两面作战困境。他立即下令趁此机会加快筑城,以期能够在胜军山站稳脚跟,未来与三好家实现长期对峙。
近江工匠再次忙碌起来,运来石块木材,在胜军山构筑起一座小型城堡,又在山脚下挖掘更深的壕沟,引入北白川的河水形成护城河。足利义辉知道,这是他与三好长庆博弈的关键所在,只要守住胜军山,他就有与三好家谈判的资本。
足利义辉在胜军山站稳脚跟,派人向细川晴元、六角义贤请求援助,却发现这两位盟友早已没了往日热情。细川晴元见三好军撤军便按兵不动,只派来少量粮草敷衍;六角义贤则借口需防备浅井家,拒绝再派一兵一卒。
足利义辉这才明白,所谓的支持不过是利益交换,一旦局势缓和,这些盟友便会立即抽身。而三好长庆这边,虽然率军平定了石山本愿寺的一向一揆,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数千部众战死,粮草消耗巨大。
松永久秀趁机向三好长庆进言:“将军在胜军山筑城,若我军再次进攻,恐难速胜;且将军之名仍有号召力,若长期对峙,近畿豪族恐生二心。不如与其和解,让他返回京都仍做本家傀儡,如此便既消除了隐患,又能借将军正统之名巩固我家统治。”
三好长庆本就不想与足利义辉彻底撕破脸,他需要将军这个符号来安抚近畿,也需要通过幕府名义来压制其他大名。如今石山本愿寺的威胁既然尚未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