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卫星要上天,带宽是现有基站的10倍;
2007年,定位卫星组网,精度能到米级。
到时候,偏远山区的牧民能通过天星物流收到网购的奶粉,乡镇的孩子能通过天星教育的AI课程补课——互联网的边界,会被我们推到太空。”
天星地产的负责人忽然开口:“那智能家居的普及,是不是要提前和新建小区合作?”
“不仅要合作,还要控股。”林墨调出一份收购名单,上面列着十几家建材厂和装修公司。
“天星装饰要推出‘未来家’套餐,2006年之前,让新交房的业主花普通装修的钱,就能用上智能门锁、温控系统。
钱不够?天星金融会推出分期——记住,我们要的不是卖产品,是让所有人习惯‘智能生活’。”
他的在图画出一条时间线,从2002到2010,每个年份旁都标着关键词:
“2003,mp3占领全球市场;2004,天星物流覆盖全国;2005,第一颗卫星发射;
2006,智能家居普及百万户;2008,星辰手机上市;2010,航天旅游首飞……”
这些节点像一串珍珠,被“卫星互联网”这条线串在一起。
星辰科技的cto忽然明白:“所以我们现在研发的手机系统,要预留卫星通信模块?”
“不仅要留,还要做到‘无网也能聊’。”
林墨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当别人还在抢基站信号时,我们的用户能直接连卫星——这就是十年后的护城河。”
会议开到深夜,长安街的车灯汇成流光。
林墨看着散去的众人,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但图片的红点还在闪烁。
他知道,这些规划在2002年看来像科幻小说,但系统赋予的技术蓝图、火箭刺破苍穹的决心,足够让空想落地。
就像此刻窗外的国贸大厦,十年前还只是张图纸,而现在,它正托着这场关于未来的会议,站在时代的风口上。
林墨拿起手机,给赵思妍发了条消息:“通知法务部,明天开始对接那几家建材厂的收购。”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他仿佛已经看到十年后的场景:
牧民在蒙古包里用天星商城下单,孩子对着智能音箱学习航天知识,火箭拖着尾焰从海蓝岛升空,而星月奶茶的甜香,飘在每个城市的街头巷尾。
这不是预言,是一个18岁少年,站在2002年的国贸大厦,为时代埋下的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