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亲近。
胤礽定了定神,收敛心神,从袖中抽出一本装订得一丝不苟、字迹工整的折子,双手恭敬呈上:
“回皇上,今日内阁共收奏折七十二本。其中奏事折十二本、奏安折五十五本、谢恩折十本。奏事折已由内阁初步拟票,微臣按轻重缓急整理出摘要,并附上内阁建议,请皇上御览。”
他声音平稳,条理清晰,举手投足间,那份昔日储君浸润多年的干练与条理展露无遗。
高无庸立刻小步上前,接过折子,小心翼翼地捧到雍正面前。
雍正只略略翻了几页,甚至没细看内容,便随手一挥,示意高无庸:“给太子送去。”
口中还不忘夸赞:“果然不愧是二哥,做事情就是这般细致周全,滴水不漏。有二哥在,朕省心多了。”
紧接着,雍正语气轻松得像在吩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抛出了一颗威力惊人的炸弹:“二哥,以后这些奏折啊,”
他指了指弘历案头那堆积如山和胤礽刚送来的,“就都交给弘历来批。你呢,就帮着朕,多盯着点他,指点指点。五年之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脸“果然如此”表情的弘历和瞬间石化的胤礽,“朕要他成为一个能真正独当一面、扛起这万里江山的帝王。”
这话轻飘飘落下,却如同在胤礽耳边炸了个惊天响雷!
“皇上!您……您正值春秋鼎盛,龙体康健,何出……何出此言?” 胤礽震惊得几乎失语,声音都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无数念头在他脑中疯狂翻腾:【难道是皇阿玛和孤当年的父子相争,让老四心生恐惧,要提前规避?还是他身体……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问题?这……这太突然了!】
弘历倒是一脸平静,甚至带着点“终于来了”的认命感。
雍正今早天不亮就把他从温暖的被窝里薅起来,一脸严肃地告诉他:创世神一族发来“最后通牒”——作为准天道,他必须在五年内正式归位,稳固这方小世界的法则,否则修为将遭受不可逆转的大损!这所谓的“提前退休计划”,纯属被逼无奈!
接下来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十倍速的快进键。
弘历在雍正的“远程遥控”和三位叔伯的鼎力相助下,开始大刀阔斧地接手朝政,推动一系列足以震撼时代的变革:
开海禁!废弃了闭关锁国的祖制,设立通商口岸,允许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朝野哗然,保守派痛心疾首,斥为“数典忘祖”。
练海军! 由直亲王胤褆亲自挂帅,整合旧式水师,购买、仿制西洋坚船利炮,招募沿海渔民子弟,组建新式海军。胤褆撸起袖子,亲自操练,吼声响彻军营。
推行“摊丁入亩”!由理亲王胤礽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将人头税摊入土地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负担。胤礽凭借昔日积威和无人能及的政务能力,舌战群儒,硬生生将政策推了下去,阻力虽大,却比预想中顺利许多。
试验推广高产良种!怡亲王胤祥亲自督办户部,划拨试验田,推广从海外引进、本土优选的高产稻种、番薯、玉米。他挽着裤腿下田视察的身影,成了京郊一景。这些作物若能成功推广,将是解决饥荒的利器。
胤礽、胤褆、胤祥这三位“康熙朝出品”的顶级人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个个能力超群,经验老辣,一个顶十个用!
尤其是胤礽和胤褆,凭借昔日在朝中根深蒂固的威望和真才实学,新政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竟比预想中小了许多。胤祥则像颗定海神针,稳稳地把控着钱粮命脉。
这两年间,雍正那些原本被圈禁或边缘化的兄弟们,眼睁睁看着老大、老二、老十三受到皇帝重用,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权柄日重!
不仅他们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