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他刚刚进入朝廷就直接和文武百官展开激烈的辩论,更是当面直接怼老朱,以至于刚入朝第一天就直接被打入了天牢,处境十分危险,差点就丢了性命,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一样。
这件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是疯了就是有什么天大的倚仗。
哦不,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他还没有正式进入朝廷,毕竟那个时候朱煐刚刚参加殿试,还没有被授予官职,只是一个考生而已,却已经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
一个还没有官职的考生敢在殿试上当面顶撞皇帝,这在大明开国以来还是头一遭。
再就是朱煐的成长经历,他出身于社会底层,完全靠着自学才能达到如今的成就,被封为侯爵,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却做出了这样让人惊叹的成绩,让所有知道他的人都为之咂舌,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这简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就像是一个奇迹一样。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这种跨越太大了,让人难以置信。
而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朱煐本身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了,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就像是隐藏在深处的暗流,虽然看不见,却有着巨大的力量。
这种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朱煐本人或许在民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位,可是他的作品有啊,而且地位很高,深受百姓喜爱,就像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著一样,被人们口口相传。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
他小时候写下的三国演义在说书人的口中可是养家糊口的宝贝家伙事儿,而写出三国演义的朱煐,说书人简直要把他供起来,日日上香那都不算过分的事情,对他十分敬重,就像是对待祖师爷一样。
每个说书人在开讲前都要先拜一拜朱煐的画像,祈求今天能有个好收成。
综合以上这几个原因之下,朱煐在民间的声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非常高,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耀眼夺目。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提到朱煐都会竖起大拇指。
一个本身就充满传奇性的人物再度做出了传奇性的事件,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从商贾手中赚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自然这样的消息根本不需要怎么去宣传,就会变成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人们会添油加醋地讲述这件事,使得故事变得越来越传奇。
说书人就更不用说了,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改编成话本故事正是他们的专业特长,他们最擅长这个了,就像是厨师烹饪美食一样,熟练自如。
他们会根据听众的喜好调整故事的细节,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于是几十个不同版本的朱煐为了给湖广百姓筹集银两,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事迹就被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话本,从说书先生的口中不断流传出来,传遍大街小巷,每个人听到的版本可能都不太一样,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各有各的形状。
有的版本把朱煐描绘成神仙下凡,有的版本则强调他的智慧和谋略。
而朱棣和朱允炆开办燕王府学宫的名声不胫而走,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自然也是托了朱煐的福......
原先百姓们的注意力就在这上面,结果稷下学宫的事情还没有完全停歇,朱棣和朱允炆就开办了燕王府学宫和稷下学宫打擂台,更是在几天时间里就筹集到了整整五百万两银子,比朱煐筹得的还多,这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就像是火上浇油一样,让话题更加热烈。
人们开始比较这两个学宫哪个更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