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蒋瓛才没有主动离开御书房,而是留了下来。他选择留在这里,静观其变。
他就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像个木头人,除非朱元璋亲自开口点名让他离开,否则他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冒点风险、惹得皇帝不悦也要了解朱允炆来找朱元璋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也好根据情况给自己的半个小老板悄悄地传递消息,让他有所准备........
蒋瓛的打算很明确,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
蒋瓛心里面的那些小算盘、那些弯弯绕绕,朱允炆自然是不知道的,他也完全没有往那方面去想。
他完全没有察觉到蒋瓛留在室内的异常举动,或者说,他注意到了,但并未深思。
至于朱元璋,他也完全没有在意蒋瓛的举动,似乎觉得他留在那里是理所应当的。
他习惯了蒋瓛的存在,如同习惯了自己影子的跟随。
而且就算朱元璋知道了蒋瓛内心的想法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会因此责怪他,因为他确实是打从心底里想要让朱煐来接手大明王朝,这个决心很坚定,不会因为旁枝末节而改变。
就凭目前朱煐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那份聪慧和果决来说,朱元璋恨不得现在就让朱煐接管大明,然后他自己发挥一些剩余的热量,给朱煐查漏补缺,帮忙处理一些遗留问题,扶上马送一程。
他对朱煐的能力很认可,无比赞赏。
毕竟要说锻炼一个人的能力的话,只有在实际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在真刀真枪的磨砺中锻炼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才能达到最快,效果也最好。这是朱元璋多年来的经验之谈,他深信不疑。
通过别人口头教导、纸上谈兵很难真正教会一个人,可是通过具体事情来教导人,让他亲身经历,那真是一教就能会,印象也深刻。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只有吃过一次亏,才能增长一次智慧,下次才不会再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却非常实用。
至于处理事情犯错所导致的后果,在朱元璋看来,那都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至少还有他这个老皇帝在后面兜底处理,出不了大乱子。他有这个把握,也有这个能力。
早点犯一些小错误,受一些小挫折,总比以后酿成巨大灾祸、无法收拾要好得多。
这是长远考虑,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
只是这些想法,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只是朱元璋单方面的打算罢了。
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充满了变数。
经过这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朱元璋越来越不敢、也越来越不愿意和朱煐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他担心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打破目前的平衡。
按照朱煐的那种执拗脾气,他是真的不会把区区一个皇帝的位置放在眼里的,这要是真的坦白身份了,朱煐甩甩手不干了,直接撂挑子,朱元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瞪眼。这个担忧很现实,也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
御书房里面。
四周的空气里缭绕着袅袅升起的、细细的青色烟雾,缓缓飘散。
这是特制的香薰点燃之后散发出来的好闻香味,淡淡的,能够帮助朱元璋在长时间批阅奏章的时候保持心情平静,气息稳定,缓解疲劳。
这香味很清淡,不刺鼻,若有若无。
朱元璋坐在那张宽大的、雕刻着龙纹的书案后面,身影显得有些疲惫。
他的面前是堆积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几乎要把他淹没。
这些奏章来自大明王朝的各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