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仅仅是银子,那只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持,银子或许反而不是最难的问题。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声和门生故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这些资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师,是名望高的鸿儒,文人!而这些,不正是文官集团最擅长的吗?
他们掌握着天下清议,把控着学问的诠释权。翰林院、国子监,多少饱学鸿儒都与他们关系匪浅。
这些人脉资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来一用,何愁大事不成?这一步,走得对!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来越亮........这个计划,似乎比想象中还要可行。
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脑海中成型。
以文制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样。
想到那个场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声。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将礼物都给朱棣准备好了。
准备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体面,也不会太过招摇。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符合他藩王身份,也显出了对东宫的尊重。
这份礼,既要表达诚意,又不能显得像是在巴结。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这些事,他向来都很在行。
朱棣拿着见面礼当即前往东宫。
既然决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诚意来。姿态要做足。
初次登门,礼数不可废。
这是他作为叔叔和潜在合作者的基本修养。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多人不怪,这个道理他懂。
既然决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让他们知晓知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那朱棣办事就不会磨蹭。
他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
拖延,是战场和朝堂上的大忌。
战机稍纵即逝。
既然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宫的时候已然临近中午。
宫门处的守卫见到燕王车驾,纷纷行礼让道。
规矩森严,无人敢怠慢这位威名在外的王爷。
但朱棣能从他们恭敬的眼神深处,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眼线。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烈日高悬,日上三竿。灼热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也为这肃穆的宫城增添了几分焦灼之气。
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波。
连天气都在暗示着今日的不同寻常。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宫道上的金砖,好在烘烤的时间还不算长,金砖也并未滚烫。朱棣的靴子踏在金砖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一如他此刻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一局,他赌定了!
东宫,朱允炆早早地就已经起床读书。
这个年轻的皇孙,向来勤奋好学。
从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