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号”的主引擎收敛着蓝紫色焰流,水星那一半炽热一半冰封的身影在恒星光芒中逐渐缩成一个明亮的光点,最终融入太阳系中心的璀璨光晕。飞船调转航向,向着内侧的地月系统平稳推进,引擎的嗡鸣变得轻快柔和,仿佛在奔赴一场跨越星际的约定。舷窗外的黑暗中,一颗银灰色的球体逐渐清晰,轮廓愈发鲜明——那便是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内最重要的“太空灯塔”。
它始终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这是潮汐锁定赋予它的独特姿态。正面被恒星的直射光与地球的反射光双重滋养,光照稳定而充足,银灰色的地表泛着柔和的光泽;背面则永久背对地球,深陷宇宙的阴影中,除了遥远恒星的微弱散射光,几乎没有任何光源,地表温度低至-183℃,一片沉寂肃穆。这种极致的明暗分割,让月球成为天然的太空观测与星际运输枢纽,却也造就了“能源两极分化”的尖锐困境——正面能源过剩,背面能源匮乏。
“指挥官,月球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一丝轻快,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0.27倍,质量仅为地球的1/81,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1/6,无大气层遮挡,昼夜交替周期约29.5个地球日。”他指向屏幕上的能源分布模型,“正面平均日照强度约1367瓦/平方米,与地球相当,光照时间稳定,全年有效光照时长超300天,已建成3座大型太阳能基地,总装机容量达5000兆瓦,日均发电量2.4亿度,满足月球60%的能源需求;背面仅能接收少量星际散射光,日照时间不足正面的1%,日均有效光照时长不足1小时,温度低至-183℃。背面设有7座太空观测站(含3座射电望远镜阵列、2座引力波探测器、2座深空信号接收站)和2个星际运输中转站,能源完全依赖蓄电池储能,现有蓄电池总容量仅能储存正面输送的15%电能,日均断电时长超12小时,严重影响观测任务与星际运输效率。”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这颗明暗分明的星球,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屏幕上清晰呈现着正面太阳能基地的满负荷数据与背面的能源缺口曲线。“启动‘云月号’的低重力适应系统,调整舱内重力模拟至地球的1/6,避免人员失重不适;启动常规隔热护盾,应对月面昼夜温差。”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汐澜、港泽和月痕,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月球正面的‘曦光太阳能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三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汐澜、港泽与月痕并肩走入。
汐澜是M27潮汐动能芯技术的核心研发者,身材高挑,皮肤呈淡蓝色,如同深海的潮汐,发丝带着细微的波浪纹理,穿着一身轻便的能量传导服,服装上印有流动的蓝色纹路,象征着潮汐能的律动。她曾参与土星运输舰的升级改造,将潮汐能与星际航行能源系统结合,对潮汐能与太阳能、储能技术的混合应用有着深刻理解。“地月间的潮汐引力能稳定且持久,是弥补太阳能间歇性的最佳补充。”她的声音如同海浪拍岸,沉稳而有节奏。
港泽长期负责M27星际贸易港的能源调度,身材中等,穿着一身深色的调度制服,胸前佩戴着星际能源调度协会的徽章,袖口绣着复杂的线路图案。他擅长搭建高效的跨区域能源分配网络,能在毫秒间完成海量能源数据的分析与调度,眼神锐利,思维敏捷,仿佛能看透所有能源流动的规律。“能源的价值不在于产生多少,而在于分配是否精准。月球的问题,本质是‘输送’与‘调度’的双重缺失。”他的声音简洁有力,带着调度专家特有的果断。
月痕来自M27的月球区,是土生土长的月球人,皮肤呈浅灰色,与月球地表颜色相近,穿着一身耐磨的工程服,上面沾满了细微的月尘,裤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