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将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远处的临时储存库。
“固态氢冰的能量密度是传统气态氢的3倍,燃烧后仅产生水,是最清洁的高能载体;而这些稀有金属,我们称之为‘环银’,是制造高精度能源设备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其导电性和稳定性在整个太阳系都极为稀缺。”塞恩的手指敲击着车窗,“理论上,光环里的资源够我们土星人类使用1000年,但这些资源如果运不到土星本土和能源中转站,就只是一堆会慢慢损耗的废料。”
防寒车行驶了约半小时,抵达临时储存库。这是一座巨大的半地下建筑,主体由钢筋混凝土和防寒合金建成,顶部覆盖着厚厚的隔热层,边缘装有排气管道,正不断排出白色的寒气。走进储存库,一股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比外界的寒风更甚,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固态氢冰,空气中的水分早已凝结成细密的冰雾,漂浮在半空。
储存库内,固态氢冰和金属颗粒堆积如山,如同两座巨大的山丘。固态氢冰呈现出纯净的淡蓝色,表面泛着柔和的荧光,散发着凛冽的寒气;金属颗粒则是银白色的细沙状,堆积在一起如同银色的沙丘。但叶云天很快发现了问题:靠近储存库边缘的固态氢冰表面已经开始融化,形成一层薄薄的液态氢水,顺着地面的排水口缓缓流出,在出口处又迅速凝结成冰,形成一道道冰锥;而金属颗粒堆的表层,部分颗粒已经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呈现出淡淡的灰褐色,显然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一名技术人员拿着检测仪器靠近氢冰堆,仪器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总监,这批氢冰储存了72小时,损耗率已经达到7.8%,接近警戒线。”
塞恩叹了口气,伸出戴着防寒手套的手,轻轻触摸着一块正在融化的氢冰,手套表面瞬间结上一层白霜。“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难题——储存损耗。”他收回手,看着手套上的白霜慢慢融化,“泰坦表面温度-179℃,但临时储存库的保温技术只能维持在-170℃左右,看似只差9℃,却足以让固态氢冰缓慢相变。加上采集和转运过程中的机械摩擦生热,固态氢冰的总储存损耗率高达8%。”他又指向金属颗粒堆,“这些环银颗粒在低温环境下活性反而增强,储存过程中一旦接触到空气中的微量氧气和水分,就会发生氧化反应,虽然氧化速度缓慢,但长期积累下来,损耗也达到了2%。别小看这10%的总损耗,每天就意味着1000吨氢冰和20吨环银白白浪费。”
月尘蹲下身,指尖在金属颗粒堆表层轻轻划过,手套上沾了少许灰褐色的氧化颗粒。他将颗粒凑近观测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氧化层的厚度和成分:“氧化层厚度约0.01微米,主要成分是环银氧化物,虽然不影响核心性能,但会降低其导电性,后续还需要额外的提纯工序,增加成本。”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储存库的保温层,“储存库的隔热材料密度不够,真空层存在微小裂隙,导致热量泄漏,这是氢冰融化的主要原因。”
离开储存库,众人登上了一艘待发的“环运-7号”运输舰。运输舰的外形呈流线型,通体银灰色,长达100米,宽30米,表面覆盖着三层防寒涂层,舰体两侧装有巨大的推进器,尾部的引擎喷口呈圆形,正散发着淡淡的热气。走进运输舰的主控舱,内部空间宽敞,控制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按钮和显示屏,绿色的数据流不断滚动,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起航前的最后检查。
“这是我们最先进的‘环运-7号’运输舰,载重5000吨,是目前能在泰坦和中转站之间稳定航行的主力舰。”塞恩走到主控台前,指着一块醒目的能源表,“从泰坦到土星大气层的能源中转站,直线距离120万公里,单程需要72小时。你们看这个能源消耗数据——每小时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3.8吨固态氢冰,全程下来,总能耗高达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