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核指挥中心悬浮在地球同步轨道3.6万公里处,整座建筑呈球形,外层覆盖着能吸收宇宙射线的“星晶装甲”,装甲表面随宇宙背景色缓慢变换,如同融入星海的隐形堡垒。踏入指挥中心内部,最先震撼感官的是穹顶的“动态模拟星空”——并非静止的蓝色幕布,而是由1200万颗微型冷光粒子组成的立体星图,每颗粒子都对应太阳系内一颗真实星体:天狼星的蓝白色光芒带着0.3秒的脉冲闪烁,猎户座星云的淡红色气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慢涌动,甚至能看到木星大红斑在星图中呈现出的暗褐色漩涡轮廓。粒子间的连线构成实时星轨,淡银色的线条随星体运动不断调整,如同宇宙的神经网络。
三百六十块全息显示屏环绕成直径50米的环形,每块屏幕都是2160p的柔性全息面板,可自由弯曲成弧形或折叠成三维界面。屏幕上的数据并非单调的数字,而是以“动态数据流+3d模型”的形式呈现:左侧第三块屏幕显示火星幽影峡谷的截面图,暗红色的峡谷岩壁上,一道淡金色的能量屏障正覆盖在时空裂痕处,裂痕边缘的黑色混沌能量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屏障表面泛起细密的能量涟漪,屏幕角落的进度条实时跳动着“屏障稳定性89%,能量消耗速率1.2%\/小时”;正对沙盘的中央屏幕则是地球地脉核心的三维模型,淡青色的能量流如同血管般在模型内部穿梭,从地核到地表的12条主脉能量值均标注着“135%(增益后)”,模型下方的热力图显示,南极与马里亚纳海沟两处地脉节点能量最为充盈,呈亮黄色;而木星方向的第187号屏幕则格外刺眼,屏幕背景是木星的红色风暴影像,淡紫色的混沌能量预警信号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闪烁,每次闪烁都会在风暴边缘叠加一层半透明的黑色阴影,如同不断扩散的毒素,屏幕下方的倒计时器鲜红醒目:“预计混沌能量聚集峰值:72小时03分15秒”。
指挥中心中央的“全息沙盘”是直径10米的悬浮式能量平台,平台表面覆盖着一层0.5厘米厚的全息投影膜,膜上投射出太阳系的微缩模型,八大行星按真实轨道缓慢转动,行星表面的地形、能量节点均以1:100万的比例还原。冰纹圆盘悬浮在沙盘正上方1.5米处,圆盘直径约80厘米,边缘刻着的创世符文泛着淡金色微光,赤、橙、黄三块七色石分别嵌在对应的凹槽中:赤色石如同凝固的火焰,表面有细小的火星飞溅;橙色石泛着柔和的气流光泽,石身周围萦绕着环形的能量波纹;黄色石则像温润的大地结晶,内部能看到细微的地脉能量流缓缓转动。三块宝石的光芒顺着圆盘纹路流淌,在圆盘外侧交织成一道宽约30厘米的环形光带,光带中漂浮着无数金色的粒子,粒子碰撞时会产生细微的“噼啪”声,释放出与宇宙本源同源的能量波动——这种波动能让周围的全息设备微微共振,屏幕边缘偶尔会浮现出短暂的金色粒子轨迹。
“各区域混沌能量监测完毕,数据已同步至所有作战终端。”光曜站在沙盘左侧的控制台前,他穿着联盟特制的“能量感应作战服”,袖口的触控面板上泛着淡蓝色的光,手指在面板上快速滑动时,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滚动,“太阳系外围防线:柯伊伯带防御阵修复率62%,奥尔特云预警网仍有3处盲区;本源星系圣殿:能量屏障重建进度41%,需要至少两块七色石的能量才能完全修复;地球地脉核心:经黄色石能量增益后,核心转速提升27%,能量输出稳定在135%,短期内无需担心地脉反噬。”他抬手将火星的3d模型放大至沙盘中央,模型中幽影峡谷的能量屏障突然闪烁了一下,“但火星的时空裂痕仍在缓慢扩张,赤色石与橙色石的能量只能暂时压制,若72小时内无法找到绿色石,屏障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裂痕。”
叶云玄正用“符文分析仪”扫描冰纹圆盘,仪器的探头发出淡绿色的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