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6.5-8.5的范围内生长,耐受轻微的环境波动,适合与流萤虫幼虫共生;这是‘水体净化菌剂’,由萤藻共生微生物制成,能中和除草剂残留,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快速恢复水体生态。”
“要修复你们的稻田生态,需要分三步。”萤澜详细讲解道,“第一步,彻底停用所有化学除草剂和农药,清理水沟中的淤泥、杂草和污染物,用我们提供的水体净化菌剂喷洒水沟,中和残留的化学物质,调节水体ph值和溶解氧含量;第二步,在水沟中种植萤藻种子,每平方米撒播5克,同时在稻田里推广‘稻鸭共养’模式,投放萤稻鸭苗,用生物方法除草除虫;第三步,建立‘流萤虫保护区’,在流萤虫繁殖季(夏季6-8月)禁止进入水沟区域捕捞或作业,保护幼虫的生长环境。”
在交流过程中,萤澜的目光多次落在叶云天身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尤其是在看到叶云天手腕不经意间闪过的微弱光点时,她背后的薄翼微微颤动了一下,轻声问道:“阁下今年几岁了?是否在夜间会感到身体有异常,比如发热、发光?”
叶云天心中一惊,下意识地捂住手腕:“我快四十岁了,最近确实偶尔会觉得夜间皮肤发热,难道这和流萤虫有关?”
萤澜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或许不止是流萤虫。我们萤水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千万年前迁徙的族群中,有一支‘荧天使’,它们能与萤藻、流萤虫产生深度共生,基因能融入其他种族的血脉,在特定年龄(四十岁)后激活,呈现出萤光特征。看来,阁下身上,或许就有荧天使的血脉。”
叶云天愣住了,他想起母亲的叮嘱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但此刻不是深究的时候,只能暂时压下念头,专注于学习修复技术。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掌握技术,萤水族的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现场演示了萤藻的种植方法(先将种子浸泡在营养液中24小时,再均匀撒入水沟)、稻鸭共养的密度控制(每亩稻田投放15-20只萤稻鸭)、水体净化的技巧(菌剂稀释10倍后喷洒,每周一次,连续三周),还讲解了如何培育抑草藻。
他们赠送了大量的萤藻种子(15公斤)、水体净化菌剂(10公斤)、萤稻鸭苗(500只),并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手册,手册上用萤水族的文字和图像,清晰地记录了每一个步骤。
八天后,“云月号”飞船满载着萤藻种子、净化菌剂、稻鸭苗和技术资料,缓缓驶离了萤光星,朝着m27的月球区稻田返航。飞船上,叶云天看着窗外的蓝色星球,心中五味杂陈——流萤虫的修复有了希望,而自己身上的秘密,似乎也即将揭开。
第三节:萤光重燃:天使的羽翼
“云月号”返回m27的月球区稻田后,团队立刻联合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展开了大规模的水体修复和生态重建工作,分三步有序推进。
第一步,全面停用化学药剂,清理污染。叶云天联系了当地政府,发布了“稻田禁用化学除草剂、农药”的公告,组织了一百多名农民和志愿者,对万亩稻田的水沟进行彻底清理:用挖掘机挖除水沟底部的淤泥(平均厚度达30厘米),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用高压水枪冲洗水沟壁上的污染物;然后按照萤水族的指导,将水体净化菌剂稀释10倍,用洒水车均匀喷洒在水沟中,每周一次,连续三周。
林溪带领技术人员,在每条水沟中设置了30个水质监测点,实时监测溶解氧、ph值、污染物残留等数据。一个月后,监测数据显示:水体ph值恢复到7.2,溶解氧含量提升至7.5mg\/L,除草剂残留降至安全标准以下,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已经达到了萤藻生长的要求。
第二步,种植萤藻,推广稻鸭共养。团队将萤藻种子浸泡在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