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这不是普通的通讯设备,而是他改装过的“多维参数记录仪”,内置的微型传感器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空间能量波动。他按下侧面的红色按钮,屏幕亮起,开始显示一组跳动的波形图。
他举着手机,沿着刚才“母亲”消失的位置缓慢移动,像一个排雷专家在探测隐形的危险。屏幕上的波形出现了三次明显的峰值,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区域。
叶可南将这些数据同步传输到自己的云端数据库,命名为“异常穿越事件#1”。做完这一切,他关掉了书房的应急灯,将那枚被拆解的银色手环小心翼翼地放回母亲常用的抽屉里,又把散开的论文集合拢,放回书架原位——他需要保持现场的“初始状态”,至少在找到更多线索之前。
离开书房时,他轻轻带上门,将那道虚掩的缝隙恢复到最初的宽度。走廊的光线在他身后逐渐暗去,像一个正在闭合的逻辑闭环。
回到卧室,叶可南没有再看那道拓扑学难题。他打开电脑,调出“家庭行为轨迹模型”,在母亲的参数库里新增了一组异常数据,系统瞬间弹出“逻辑冲突:置信度<5%”的红色警告。
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警告框,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混乱而无序——这是他内心困惑的外在表现。
那个“母亲”是谁?她的植入端口是用来做什么的?撕走论文最后一页与取走芯片之间有什么关联?最重要的是,她使用的穿越技术,为什么与云天3号如此相似?
无数个问题在他的思维网络中形成了新的拓扑节点,而连接这些节点的路径,此刻还隐藏在黑暗里。
叶可南深吸一口气,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标题栏输入:“空间褶皱轨迹参数反向推导”。
他知道,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就藏在那些冰冷的数学公式里。而这场发生在凌晨三点的书房疑影,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足以动摇整个家庭逻辑基石的断点,已经出现在了完美的方程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