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节点放大——屏幕上,子鼠冰纹的螺旋核心与银河系黑洞的能量频率数值完全相同(均为1.96x10^-26 w\/m2),丑牛冰纹网格纹的节点间距,恰好等于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轨道半径比例,寅虎冰纹弧线纹的弧度,与地球赤道面的倾斜角(23°26′)完全吻合。“这就是‘创世符文’的关键!”叶云玄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音,眼底布满的红血丝因兴奋而更明显,“盘古是按宇宙结构设计的冰纹!所以只有符合星系逻辑的组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共鸣——我们之前分的‘天、地、人’三类,根本不是简单的属性划分,而是对应星系的‘核心(天)-旋臂(地)-行星(人)’结构!”
顺着这个“星系结构逻辑”,团队开始搭建冰纹组合的“基础框架”:光曜走到左侧两台注入仪之间,双手结出“光系引导印”,掌心释放出一道宽2米的金色能量幕墙——天类冰纹(子鼠、辰龙、申猴、亥猪)受到能量幕墙的牵引,缓缓向上聚拢,最终悬浮在能量环的上半部分,形成“星系核心区”。辰龙冰纹的轨迹纹与银河系中心的吸积盘同步旋转,申猴冰纹的星点纹对应核心区的年轻恒星,亥猪冰纹的环形纹则与核心区的“能量防护罩”(由暗物质构成)完全贴合,四块冰纹的能量波交织在一起,竟在模型中模拟出“星系核心能量喷发”的景象。
暗烨则在右侧构建“行星基底区”——他周身的暗紫色能量场扩散成一张巨大的能量网,将地类冰纹(丑牛、巳蛇、未羊、戌狗)稳稳托住,引导它们向下排列在能量环的下半部分。巳蛇冰纹的曲线纹对应地球板块的漂移轨迹,未羊冰纹的网格纹模拟出火星表面的峡谷结构,戌狗冰纹的点状纹则与木星的大红斑能量频率匹配;当暗烨调整暗能量输出强度时,地类冰纹的能量波竟能让模型中的行星同步出现“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的模拟效果,如同在眼前上演了一场微缩的“行星演化史”。
人类冰纹(寅虎、午马、卯兔、酉鸡)的定位则由叶云天亲自协调——他手持光系玉佩,将玉佩的淡青色能量注入平台中央的“中介节点”,节点瞬间释放出四道银白色的牵引光束,分别连接四块人类冰纹。在光束的引导下,人类冰纹悬浮在能量环的中间层,寅虎冰纹与卯兔冰纹的弧线纹相互勾连,形成类似“引力线”的结构;午马冰纹与酉鸡冰纹的点状纹则均匀分布在引力线上,如同星系中连接恒星与行星的“生命信号塔”。当最后一块人类冰纹归位时,整个能量环突然亮起——上半部分的金色核心、下半部分的紫色基底、中间的银白色中介层完美衔接,形成一个立体的“宇宙模型缩影”,与半空的银河系三维模型形成“内外呼应”的奇观。
随着基础框架的搭建,伏羲三号开始对30种候选组合进行“二次筛选”——仪器通过“道符能量验证技术”,将每种组合的冰纹能量波与道家“太极八卦”的能量频率对比,排除所有存在能量冲突的方案。半小时后,屏幕上最终留下10种组合:这10种组合不仅完全符合“上(天)-中(人)-下(地)”的星系结构,其冰纹间的能量波还能形成“八卦闭环”,其中排名第一的组合,甚至与“先天八卦”的乾、坤、坎、离四卦完全对应。“范围终于缩小到10种了!”叶云玄松了口气,伸手揉了揉紧绷的眉心,指腹能感受到眼底皮肤的粗糙——这几天的高强度解析让他每天只睡3小时,连喝的咖啡都从速溶换成了最浓的手冲。
就在众人以为测试即将进入“稳定性验证”阶段时,研究室的警报系统突然发出尖锐的“最高级警示”——红色的警示灯瞬间将整个舱室染成血色,墙壁上的“时空稳定性监测仪”屏幕上,代表混沌能量的黑色波形突然从“1200单位”飙升至“6800单位”(安全阈值为2000单位),原本泛着淡蓝色光芒的能量屏障表面,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浮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