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核研究室中央区域的改造比预期更精密——原本承载时间回溯的圆形光阵已被彻底重构,地面铺设了三层“双极能量传导合金板”,合金板表面刻着相互交错的光暗符文槽,槽内流淌着淡金色与深紫色的能量液,如同为后续测试铺设的“能量轨道”。四台银灰色的“双极能量注入仪”呈菱形分布在平台四角,仪器主体是直径1.2米的圆柱形舱体,舱体表面覆盖着哑光金属涂层,能有效减少能量反射损耗;左侧两台仪器的能量端口呈喇叭状,端口边缘嵌着36颗微型光晶石,启动时泛着暖金色的光,光粒如同被驯化的萤火虫,在端口周围有序盘旋;右侧两台的端口则是内敛的环形结构,深紫色的流萤从端口中心缓慢溢出,落地后不消散,反而顺着符文槽形成细小的能量溪流——这是叶云天团队为光曜、暗烨量身设计的设备,能通过“频率锁合技术”将两人的光、暗之力精准放大3倍,再以“无损传导模式”注入冰纹,避免能量在传输中出现哪怕0.1%的损耗。
平台正中央,一台高3米的全息投影装置已提前启动,装置顶端的“星图扫描器”正以每秒100次的频率刷新数据,将“银河系三维模型”完美投射在半空——模型直径达8米,精度细至每一颗恒星的光谱特征:猎户座星云呈现出渐变的粉紫色,其中的年轻恒星泛着炽热的白光;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被一层淡橙色的吸积盘包裹,吸积盘边缘的物质流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螺旋下坠”的轨迹;太阳系所在的猎户座旋臂上,每一颗行星都标注着精确的轨道参数,地球的公转轨道甚至能看到细微的“岁差波动”模拟。更精妙的是,模型能实时同步宇宙中的星系运动——恒星的自转、星云的扩散、行星的轨道偏移都与实际宇宙完全一致,仿佛将一片微缩的银河系直接搬进了研究室,连偶尔掠过的宇宙射线,都能通过投影装置转化为淡蓝色的粒子流,在模型中留下短暂的轨迹。
叶云天站在测试平台边缘的操控台前,手里握着一块薄如蝉翼的“全息触控板”,板面上显示着光系玉佩记录的30种冰纹候选组合清单——每一种组合都标注着冰纹的排列顺序、能量频率预判值,以及与创世能量的匹配概率。他指尖在触控板上轻滑,每滑动一次,平台四角的注入仪便会同步亮起对应组合的冰纹坐标灯:“光曜,暗烨,这次测试的核心不是‘激活’,是‘共鸣’。”他的目光扫过两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专注,“你们的能量不仅要唤醒冰纹的本源之力,还要引导它们像拼图一样,自动寻找契合的拼接逻辑。伏羲三号会实时比对冰纹能量波与银河系模型的结构匹配度,一旦匹配度低于95%,立刻终止当前组合。”
光曜走到左侧第一台注入仪前,她穿着带有光能量传导纹路的银白色制服,袖口的符文在接触仪器时自动亮起。她指尖轻触能量端口的光晶石,瞬间,掌心涌出的光能量与端口光晶石产生“频率共振”——暖金色的光粒从掌心溢出,顺着端口的“光导纤维束”(每束含128根纳米级纤维)涌入仪器,仪器表面的环形刻度盘瞬间从“0%”飙升至“80%功率”,刻度盘旁的显示屏弹出“能量频率:2.721hz(宇宙背景辐射标准值)”的绿色提示。“我的光能量已完成校准。”光曜感受着体内光之力的流动,指尖泛起淡淡的金光,“频率完全匹配宇宙背景辐射,能模拟星系核心的能量波动——这样应该能引导天类冰纹主动向‘星系核心结构’靠拢,减少拼接阻力。”
暗烨则在右侧第二台注入仪前站定,他的黑色制服领口嵌着暗能量防护扣,扣上的符文在他释放能量时泛起暗紫色的微光。他没有直接触碰端口,而是将周身的暗紫色能量场缓缓向仪器推去——能量场与端口的环形结构接触的瞬间,深紫色的流萤突然变得密集,如同被磁场吸引的铁屑,顺着端口的“暗能导流槽”快速涌入,仪器的功率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