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本5元。按黄沙镇2800亩麦田计算,使用机器人除草,可节省成本7万元,节省工时小时。”
数据一出,村民们彻底服了。王镇长当场拍板:“黄沙镇全加入合作社!所有麦田都用机器人除草,还要装滴灌系统,咱们跟云芳镇一样,靠科技种地!”
接下来的半个月,叶云天和林月瞳带着“科技流动课”走遍了青禾县的10个乡镇。在清溪镇,小星演示了智能灌溉控制器,让村民们看到手机上就能远程开关水泵、调节水量;在石头镇,林月瞳用便携监测仪帮村民检测出土壤缺磷,当场指导机器人补肥;在柳溪镇,小陈教村民们用合作社App预约设备,连六十多岁的李爷爷都学会了用手机下单。
等到10个乡镇的培训都结束时,青禾县的合作社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了5000户——全县80%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设备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小陈和其他技术员每天都忙着调试设备、安排安装,连吃饭都要在卡车上扒拉两口,却没人喊累。
“叶同志,照这个势头,今年青禾县的小麦肯定能大丰收!”青禾县粮站的张站长找到叶云天时,脸上满是兴奋,“但有个问题——往年丰收了,农民们没地方存粮,仓库里的麦子放不了一个月就发霉发芽,损耗率能到20%,只能低价卖给粮商。今年要是真丰收了,这存粮的问题咋解决?”
张站长的话正好说到了叶云天的心坎里。早在推广科技种植时,他就想到了丰收后的储存问题——科技能提高产量,却不能解决“存不住”的难题,要是粮食收了却烂在手里,那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张站长,你放心,我们已经在准备了。”叶云天带着张站长来到青禾县县城西边的空地——这里正在建两座占地各5000平方米的白色建筑,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屋顶的太阳能板,远处的卡车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钢材和设备,这就是合作社规划的“智能仓储中心”。
“这两座仓储中心,采用的是1号宇宙的恒温恒湿技术,还有AI保鲜系统。”叶云天指着建筑的图纸,给张站长讲解,“仓库内部会分成10个分区,每个分区的温度和湿度都能独立控制——小麦储存区保持温度15c、湿度65%,这个环境下,小麦能存6个月不发霉、不发芽;玉米储存区温度控制在12c,湿度60%,损耗率能降到3%以下。”
他又指向仓库角落的传感器:“每个分区都装了20个温湿度传感器,还有AI霉变监测仪,只要发现有一粒麦子出现霉变迹象,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还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方便及时处理。仓库的通风系统也是智能的,会根据外面的天气自动调节通风频率,既能保持仓库干燥,又能节省能源。”
张站长绕着正在建设的仓储中心走了一圈,看着工人们安装的保温层、智能通风口,又听叶云天讲了AI保鲜系统的原理,激动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这要是建好了,农民们就不用再怕存粮了!以前粮商知道我们存不住粮,故意压价,一斤麦子能比市场价低两毛钱,农民们明明丰收了,却赚不到钱。现在有了这智能仓储,农民们能把粮食存到价格好的时候再卖,一斤多赚一毛钱,一户农民就能多赚好几千块!”
三个月后,当青禾县的小麦真的迎来大丰收时,两座智能仓储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农民们拉着装满小麦的卡车来到仓储中心,只见仓库门口的AI扫描仪轻轻一扫,就能测出小麦的含水量和杂质率,自动分配到对应的储存分区;仓库内部,无人搬运车拖着装满小麦的粮袋,沿着预设的轨道移动,精准地把粮食堆放到指定位置,整个过程不用人工插手,既高效又精准。
王大叔拉着自家的1000斤小麦来储存时,看着无人搬运车把粮袋运进仓库,又通过仓储中心的显示屏看到自家粮食的位置和状态,笑得合不拢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