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方法。合作社每周组织的抗灾科技培训课,每次都坐满了人,村委会的院子里摆满了小板凳,连墙根下都站满了人。
培训课上,小星会用全息投影展示滴灌系统的运作流程,把复杂的原理变成简单的动画——比如传感器怎么“感知”土壤湿度,滴灌带怎么“判断”供水量,雨水回收系统怎么“过滤”杂质。农民们看得很认真,有人拿着笔记本,把重点一条一条记下来,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很整齐;有人用手机拍着投影,说要发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看;还有人时不时举手提问,问题从“滴灌带冻住了怎么办”,到“温室的补光灯坏了怎么修”,甚至还有人问起了和农业无关的事。
“叶同志,”培训课快结束时,李奶奶颤巍巍地举起手,她以前是求神最积极的人,这次却拿着笔记本,记了满满好几页,“我想问一下,这科技能不能做能抗地震的房子?我们村去年地震,塌了不少屋,我家的土坯房也裂了缝,现在住着总怕塌了。”
她的话一出,不少农民都跟着点头。张婶也说:“是啊叶同志,要是能住上不怕地震的房子,我们就不用再怕天灾难了!”
叶云天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房子的问题,更是农民们对科技从“依赖”到“信任”的转变——他们不再只把科技当成种地的工具,而是开始相信,科技能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难题,能给他们带来更安稳的生活。
他走到李奶奶身边,蹲下身,看着她笔记本上的字,认真地说:“李奶奶,您放心。等农业科技这边稳住了,我们就着手研究抗震房。到时候,咱们云芳镇的人,都能住上又安全又舒服的房子,再也不用怕地震了。”
李奶奶听了,笑得眼睛都湿了,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又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上记的“滴灌系统维护要点”,小声说:“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啥了不起的东西,离咱们农民远得很。现在才知道,科技就是帮咱们种地、帮咱们抗灾、帮咱们住安稳房子的好东西。”
培训课结束时,天已经黑了。村委会的院子里亮起了路灯,农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回家,手里拿着合作社发的科技手册,有的还在讨论着今天学到的知识。小星的全息屏还亮着,正在给没听懂的农民重复讲解滴灌系统的维护方法,柔和的蓝光映在农民们认真的脸上,像是在夜色里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
叶云天和林月瞳站在院子门口,看着农民们远去的背影,又望向东边的温室——温室的补光灯还亮着,粉红色的光透过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夜色里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像是在守护着里面生长的蔬菜,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越来越浓的希望。
他们知道,这场百年干旱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是机遇——它让3号宇宙的农民们真正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让反科技的壁垒在不知不觉中瓦解,让“科技能让生活更好”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更深的根。而这,只是3号宇宙农业革新的第二步,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此刻,他们已经看到了清晰的方向。
